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呼应”。呼应的设置,既是文章情节的需要,也反映了作家精妙的构思。它是一种写法,又是一种结构,运用得当能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深化。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抓好呼应,设计严谨的教学过程,不但能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之效果,还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语言文字中感悟文本魅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下面笔者就着重从三种呼应法: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来谈谈“呼应”在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一、由首尾呼应,引领学生探究生成
案例:《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诗歌,它主要是通过描绘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激发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志趣。我在教学设计中,就紧紧抓住了文章首尾出现的两个词语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荒山野岭”出现在课文的开头,学生通过想象说话的方式,描摹出一派不堪入目的荒凉景象。我在总结说话的时候话锋一转,引导学生找找:经过少先队员的努力,环境最后又变得怎样了呢?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找出了结尾处的“青山碧岭”。在理解两词之后,学生感受到诗人这一首尾呼应用得非常巧妙,他把植树造林的前后的不同全融进了文章里面。教学中,我顺势抓住这一呼应,引起了学生读诗的兴趣,探究了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诗歌的主旨,了解了“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真正内涵所在。
反思:文章开头和结尾,虽形式上位居文章之两端,相距遥远,但在实质上,都是文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尾呼应”就让结尾与开头达到了统一。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结尾呼应开头不是简单的重复,开头重在引出下文,而结尾更注重升华主题。这样的呼应使文章前后的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也使结构更紧凑,中心表达更鲜明。抓住这样关键的首尾两处,在对比与升华中让学生更易体察到正文所要揭示内容的重要性。于是,对个中缘由的探究便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中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中学生如能主动地参与对文本的研读,那么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进一步的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逐步发展,同时,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也在得到强化。这堂课中,把首尾呼应引入之后,学生课堂上把主要时间都用在了寻找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上,在讨论、交流、品读、感悟语言文字之后,再回到结尾,他们发出了“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太重要了”的感叹。课堂上,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但整个课堂呈现出环环相扣、贯通一体、有序简洁又生动自主的场景。
二、品前后照应,帮助学生探究感悟
案例:《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中,作者以倒叙的手法在第一小节就点出“她倒在了与非典型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紧接着用两小段为大家介绍了非典的可怕及概括出“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两者形成了含蓄的前后呼应,而后文叶欣抢救非典病人的场面,更是体现出在战场上这位“战士”的伟大形象。整个文章前后照应又浑然一体,使学生在理解上不觉得突兀。在课上,我由“战场”切入:“为什么把医院这样抢救病人的地方称为是战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在交流、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一个英勇的“白衣战士”是如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进行着“搏斗”的。文中,对叶欣的行动、语言直接描写的句子,以及 “身先士卒”、“斩钉截铁”、“声色俱厉”等词语都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自主阅读中,学生读懂了课文,也悟出了真情,受到了熏陶与感染。
反思:前后呼应就是这样,在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中让人有回应前文的感觉,它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前有伏笔,后有交代,上挂下连,针缝线缀,使全文融会贯通。而这些作用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不断进行探究学习,在读中体会、感悟,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真正学有所获。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在质疑后,自己读文感悟解疑,学生会倍感亲切,乐于合作,勇于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本课的质疑后,我没有简单地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把探究获得知识的权利还给了学生,教学过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解决展开,学生充分地读课文,仔细地感悟课文,充分激发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让他们深入地去思考,与同学认真地切磋,在探究中生成感悟,思想情感也得以升华。
三、抓文题照应,促进学生探究升华
还有一类照应是文章的内容与题目相互照应,题目中有明显的含义,行文中必须有相应的文字来照应它,我们称之为“文题照应”。文章对题目的照应,会令主题更加突出。而在文章结尾对题目的照应,常常会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得到进一步的情感升华。
案例:《梦圆飞天》一课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文中,学生通过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被激发起的是民族的自豪感。文章最后一部分用两句话点明了“神舟”5号航天飞船升入太空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在充满无比自豪的语言中结束了全文。一个“写下了”、一个“留下了”反映了每一个炎黄子孙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无比的自豪。“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照应文题“梦圆飞天”,使整篇课文浑然一体。当学生读到最后这句话,已是激情澎湃,我紧接着结合板书的题目进行延伸:“……今朝终于‘梦圆飞天’。其实,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今天,已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值得我们为之称豪的地方太多了,请同学们来细数一下。”“奥运会成功举办!”“神6顺利发射。”“嫦娥一号实现升空。”“世博会成功举办!”……学生的踊跃发言中,我听到的是他们自豪的心声;看到的是他们脸上流露的“中国人站起来了”的无上光荣。这是学生在课堂上情感升华的真实流露。
反思:标题是文章“心灵的窗户”,往往抽象概括着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照应标题会使主题更加突出。而结尾对标题的照应,就更能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上面的例子中,我充分运用了结尾对标题的照应作用,在总结全文之后,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延伸,进行探究:还有哪些中国大事件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事情的回顾只是一种手段,学生交流的目的,是要让他们从更多的事例中去感受中国的突飞猛进、中国人的扬眉吐气、中国人应该挺起脊梁。在课文的结尾与标题的照应中,我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在一个个大事件的再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也更好地点明题意,深化主旨。
当然,文题照应也不局限于结尾与标题的照应,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开篇点题”,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两句或者一段话点明题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文章也一目了然。同时,也增强文章的吸引力,让读者禁不住想要往下读。而同样的,在行文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对标题的照应。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文题照应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的全新又独特的探究视界、深入钻研、巧妙构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定会高效又精彩。
呼应是一种写作手法,它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呼应法是作者精妙构思的体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只有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好好去感受,去分析,去理解,全面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通过课堂环节的巧妙设计,把文章所要传递的知识与激发的情感,通过学生课堂上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与思想情感的一部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责编 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