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从“吃透教材”开始

2011-12-29 00:00:00石燕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2期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一、抓住文眼,突出体裁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让学生自己独立地诵读感悟,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以检测的表情朗读出来,是实惠便捷的解读方式。但在具体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普遍觉得古诗难教,教学少有创新。事实上,我们在理解古诗的时候,可以先感知诗歌的情感,然后再逐字逐词逐句地求证。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江南春》这首古诗时,教师先让学生读题目抓文眼——“江南”和“春”,再让学生自己去读一读这首诗。一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春天的?每找到一处,我们就来画一画这个景,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画,评一评谁的画与诗句最吻合。每一次画、说、评,学生实际上都在自觉地借用作者的“一双慧眼”去欣赏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为必然。二问:你又从哪里看出是写江南的景色?学生通过相关的字、词、短语、句子,体会古人眼中的江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便能更好地理解江南的特点。因此,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字、词、句、诗的机械解释,而是学生主动地走进诗人的内心,去看,去听,去感受。
  二、抓住细节,理解文章内涵
  细节是文学的感性细胞,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文字,并反复阅读,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通过李时珍一晚歇宿残破古寺的情景,反映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所经历的辛苦。对文中李时珍记录察访药材的场景,教师可以很好地拓展文本资源,引领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李时珍究竟吃了哪些苦,并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些苦是值得的,虽苦犹乐。
  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毛笔,边忆边写:“忍冬花初开时银白色,两三天后变为金黄色,所以又叫金银花,可以解暑消热。”
  “胭脂草捣烂了,可以治虫咬伤。”
  “刀豆子烧成渣子吃下去,能治呃逆。”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拿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从四段记录中,我们就可以猜测原来《本草纲目》的缺陷,针对其缺陷,李时珍通过观察、采摘、品尝……做了大量的补充和矫正工作。如从第一段记录中,就可以猜测到,原来对金银花的记录较为粗略,对花的功效也没有记录;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李时珍对忍冬花连续观察了好几天。在第四段记录中,从“端详”和“嚼”可以看出李时珍为了辨别药效,不顾危险以身试药。抓住了这些细节,一个血肉丰满、具体可感的李时珍形象便豁然屹立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三、紧扣文本,凸显文本特色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一直是语文教师的追求,既不能简单地否定语文训练,片面地强调“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于不顾,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因此必须紧扣文本,突出文本特色。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文中,对话描写是文本特色之一。教师可根据这一文本特色,设计一个综合训练:出示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对话,省去标点,学生想要读通读顺这段话,首先要为这些对话加上标点;而后,引导学生想象人物当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读着读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些提示语,积极还原并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甚至诸如“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这样大而空的问题也由于对人物对话的深刻理解,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真可谓“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知于自知”。其实,学生读懂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四、深入浅出,体现儿童特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航天飞机》一文的教学中,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在整体感知之后,先抓重点段,问: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航天飞机?再抓重点段中的典型语言信息,问:智慧老人说了几段话?接下来,让同桌合作学习,一个读智慧老人的话,一个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航天飞机“本领更大”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介绍文本内容,既内化了课文语言,又培养了交流合作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吃透”教材,既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只有“吃透”教材,才能真正地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增强“生本”意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服务。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