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是磁力、张力与活力的和谐,是生命律动、交融与成长的展台。语文课程基础工具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是核心课程,并在各科教学中处于基础地位。理想的语文课堂是“阳光地带”,是“动感地带”,更是“情感地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切不可让孩子的思维在课堂上 “沉睡”下去,而应努力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才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
一、巧设趣味活动,促进能力发展
趣味能够吸引人,使人愉快,趣味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真实的教学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放型问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文本出发设置一个真实的情境,创设趣味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人有两个宝》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套用丹阳陈香瑾老师的教案,创设这样的趣味活动:
师:同学们,我们身上有多少宝贝啊?
生:两个。
师:两个宝贝是——
生:双手和大脑。(学生齐声回答)
师:对了。来,鼓掌!(师生鼓掌)其实啊,我们的身上有好多好多宝贝,手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双手。大家想不想把我们的小手画出来啊?
生:想!
师:能告诉老师怎么个画法吗?
生1:把手印在橡皮泥上。
生2:把手放在纸上,用笔顺着手画出来。
……
师:真聪明,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画画吧,看谁画得漂亮!
(学生们动手画起来)
师:大家又动手又动脑的,画得真棒!那么,我们能不能夸夸自己的小手呢?
(出示句子:我的小手会____,会____,还会____。)
生3:我的小手会写字,会画画,还会搬椅子。
生4:我的小手会提水,会浇花,还会打电话。
……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把这些句子写出来,朗读一遍。
这一节课,在巩固课文知识的同时,通过巧设“画手”这一趣味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通过造句夸夸自己的小手,培养了学生学习意识,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二、注重阅读链接,沟通课堂内外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文本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堂作为进行阅读教学的一扇窗,应该特别注重挖掘文本的价值和内涵,让学生从中汲取文化营养,获得一定的价值观和实践能力,最终要让学生体会到窗外还有更为广博的语文天地。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学《给予树》一课时,在最后一个环节,他设计了这样的阅读链接:
师:小女孩收到了礼物非常开心,可是圣诞树上还挂着许多小孩子的愿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师出示圣诞树,点名请学生将卡片上的愿望读出来)
生1:我叫扬科,我喜欢音乐,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把小提琴。
生2:我叫凡卡,我的爷爷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他死了,我很伤心。我盼望圣诞老人能带我去天堂陪伴我的爷爷。
生3:我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盼望圣诞老人送给我一只火炉、一只烤鹅,还带我去见奶奶。
……
接着,老师分别介绍扬科、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人物的故事,并对他们的悲惨命运进行渲染,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个个眼含泪光。
师:老师这还有几张圣诞卡片,有没有人来写写看啊?
……
贾老师通过圣诞卡片这一环节的设计,很自然地将课外阅读内容引入课堂,让学生深深感悟到:原来有这么多人的生活是这样的啊?原来这个世界有这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人啊!我们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啊!我必须去读一读这些人的故事……这样便成功地引导了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沟通了课堂内外的阅读素材,引领学生在阅读的世界中遨游。
三、少些预设等待,善于集波助澜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大潮,“预设”、“生成”逐渐融入了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课前预设,但是更需要善于集“波”助“澜”,通过教师的教育艺术,跳出备课时设定的教学思路,尊重学生的课堂发现,巧妙把握意外生成,让课堂因为生成而美丽。
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惊弓之鸟》的第二课时,当讲到“孤单失群”一词时,学生的理解遇到了困难,于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这时候一个男孩突然推门而入,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景,于老师放下手中的教本,走到他的面前,摸着他的头,笑眯眯地问:“你怎么迟到了啊?刚才到什么地方去了啊?”学生胆怯地回答:“我刚才在楼梯口休息,没有听到上课铃响。”
师:你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有些紧张)我发现周围都没有人了,想到可能已经上课了,所以赶紧跑了过来。
师:当你发现此时只剩下自己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呢?
生:既孤单,又害怕,还有些紧张。
师:大家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这种感受吗?
生:(略加思索后齐声回答)孤单失群。
师:那你能不能把课文中有关“孤单失群”的句子读一遍,演示一下自己“失群”的情景啊?
(学生读完句子,于老师夸奖他)
师:读得真好,你虽然迟到了,但是你帮助大家理解了“孤单失群”这个词语,你也是功臣。
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地方,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甚至是要从学生如何学的基点来看教师是如何开展教学的。笔者佩服于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在课堂上面对突发事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将学生迟到与教学内容“孤单失群”联系起来,处理得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现场生成的课堂竟变得如此美丽。
四、积极引导梳理,把握整体点拨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把握好文本内容,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因此,当对课文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以后,应该再回到文本整体,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分散到集中,从肤浅到深刻,从模糊到明确,进行整体思维的点化,进而升华对文本整体的感悟,把握文本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
如一位教师教学《渔歌子》一诗,当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提出了出人意料的问题。
生1:老师,平时下了雨,人们都是急着往家赶,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请大家联系上面的诗句,待会儿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们认真地读完全诗,思考片刻后踊跃发言)
生2:诗人肯定是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你瞧,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这是多美的景色啊!”
师:有道理!面对如此的美景,还怕这点儿小雨?
生3:诗人是为了想吃到那鲜美的鳜鱼,才不怕下雨的。(一位学生补充)
生4:说不定诗人本身就很喜欢钓鱼。当你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还在乎下不下雨吗?(另外一位学生反驳道)
生5:说不定诗人雨中钓鱼是假,他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重用呢。姜太公钓鱼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这一教学片断,正是学生追寻文本的独特体验的结果。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呢?这个问题恰恰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这位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诗里,把整首诗巧妙地贯串起来,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从整体上达到了点拨文本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所具备的语文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将课堂教学融进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