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即言诗缘情而发,文辞绮丽优美。读懂诗歌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等特点,了解诗歌情感的这些特点,对于读懂诗歌极有帮助。笔者拟以一些高考诗歌为例进行解说。
一、诗歌情感的丰富性
诗歌常常是诗人洞穿人生经验并融人自身生活思考的结晶,生活的丰富性和诗人情感的丰富性使得诗歌的情感丰富深邃,让人涵泳不尽。我们在解读这类诗歌时,不可只知其一,不及其余。请看2010年高考北京卷的诗歌: 古风(其三十九) [唐]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诗歌的尾联常常包含丰富的情感,李白的这首《古风》也是如此。“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诗人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和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的典故,高唱《行路难》,抒发自己意欲归隐的无奈心境。缘何无奈?联系上文关键诗句,便可明了。第五、六句以水作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第九、十句以得意的燕雀竟在高贵的梧桐上筑巢、而“非梧桐不止”的“鸳鸾”却只能栖于荆棘丛中作喻,借这种错位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黑自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末尾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整首诗意蕴含蓄,情感丰富,有限的篇幅,蕴含了无尽的情感。
诗歌情感的丰富性,要求我们在理解诗人情感时,抓住关键诗句,层层理清,全面把握。有时一句诗就包含丰富的情感,需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如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既有分离的依依不舍,又有别后的孤独情怀,还有对友人旅途的牵挂之意,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需细细咀嚼品味。
二、诗歌情感的含蓄性
清代诗人和诗论大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这是他对古人作诗标准的一个总结。读者如何体味诗歌的“含蓄不尽之意”?请看2010年高考全国卷I的诗歌: 咏素蝶诗 [南朝·粱]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l~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诗人借“素蝶”来传达自己的志向。因此要理解诗歌,需从素蝶的特征人手。“素蝶”即是那种没有华丽外表的蝶,它质朴而脱俗。首联的“蕙”是一种香草,象征心芳志洁;“薇”,典出伯夷采薇,同样喻指高洁的品行。诗人在这些象征高洁的香草间飞舞,表现了诗人对高洁品行的向往。颔联写素蝶在旭日的映照下竞相高飞,只因大风袭来,只好匆忙踏上归程,联系注解可知,“忽争起”、“乍共归”实际是诗人宦海浮沉的写照,诗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又不愿卑躬屈膝,只好选择归去。颈联写素蝶仍在花叶间飞舞,喻自己终不改高洁志向。尾联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嘉树欲相依芳华,以物喻人,言自己期盼得遇明主的心愿。 解读诗歌含蓄情感的关键,是抓住意象特征,并知人论世。如何把握意象的特征?可以看意象本身常见的寓意,或是抓住一些修饰词,或是诗人在描述中体现出来的特征。如何知人论世?题中显示的诗歌创作年代和注释都有提醒作用,当然,也需要靠我们平时的文学知识积累。
三、诗歌情感的曲折性
文贵曲折,诗亦如此。诗人的情感在曲折变化中娓娓道来,让人从曲径中通向情感的幽深处,使诗歌摇曳多姿,咀嚼生香。请看2009年高考江西卷的诗歌: 善外弟卢纶见宿 [唐]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寂静无邻的夜晚,荒居陋室,窗外萧萧冷雨敲打着已泛黄的树叶,窗内昏灯下诗人独坐,白发缕缕,拂过脸颊。前四句以凄凉的生活场景衬托诗人风烛残年穷困潦倒的苦寒心境。后四句翻出新意,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评论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前四句到后四句,由悲转喜,情感曲折一现。可“外弟见宿”之喜怎能掩盖“宦途坎坷、家境贫寒”之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又透露出难以排解的悲凉心境,情感曲折二现。这首诗的情感,悲后生喜,喜中含悲,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情感深化之中见曲折。 面对诗人曲曲折折的情感表达,我们在解读时可抓住诗中体现情感的“诗眼”,如诗题中的“喜”、颈联中的“愧”,从而层层剥笋,品其深味。
四、诗歌情感的模糊性
受社会背景、生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诗人的情感常常纠结不能自解,付之于诗,诗歌的情感便显得模糊难懂,总在关键处让你看不明、猜不透,却又别有一番韵致和诗意。请看2004年高考广东卷的诗歌: 江汉 [唐]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是杜甫漂泊湖北江陵、公安时所写,当时杜甫已56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诗歌颈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人世的精神。前一句“落日”比喻“暮年”,虽人已暮年,却壮心不已;后一句面对飒飒秋风,却并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老病将去,身心爽朗。尾联“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一改颈联之意,又流露出一腔怨愤之情。诗人虽然“暮年有壮志”,但毕竟人已迟暮,如此“腐儒”毫无可取之处,也许连一匹老马都不如,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自然流露。一方面是心欲报国、慷慨激昂,一方面是年事渐高、老来无成,人生的矛盾体现在诗中,便形成诗歌情感的模糊性。因此在解读此诗时,有人认为诗中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又有人认为诗歌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也就不足为怪了。
面对诗歌情感的模糊性,我们在解读时可选择一种说法,能联系具体诗句、诗人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等自圆其说即可。
解答高考诗歌鉴赏题,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的基础,也是近年来重要的考核内容。由于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诗人善于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理解诗歌感情的特点,对于鉴赏诗歌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如皋市第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