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类文言文整体阅读的基本策略

2011-12-29 00:00:00刘鹏程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9期


  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评析。”。这类文言文往往需要学生识记课文所涉及的著名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能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并且会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概括作品内容,对文中的艺术形象、思想意义进行鉴赏和评价。这类试题往往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三个维度来测量学生的能力,“是以分析、综合作品内容为基础的”,因此,单一的识记,孤立地学习词法、句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传记类文言文需要整体阅读。
  一、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1.多出自正史。从高中教材所选篇目来看,传记类文言文主要涉及编年体和纪传体。编年体,以时间为顺序记述历史事件,如《秦晋殽之战》出自《左传》。这类文本以时间为纲,线索清晰,背景明确,系统性比较强。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事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史记》,《苏武传》出自《汉书》。这类文本往往集中、具体地描写历史人物或事件。
  从近几年上海高考试题来看,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也多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新五代史》《新唐书》《晋书》《资治通鉴》《元史》《明史》等。2007年高考第五题选文出自《后F9NZYARU1lB/Dk0r9YByig==汉书·仲长统列传》,2008年高考第五题选文出自《新唐书·列女·杨烈妇传》,2009年高考第五题选文出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这些选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一般在400字左右,语言精练简洁。也有选文不是出自正史,如2010年高考第五题选文《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出自《欧阳修集》,但从文章内容来看,仍是以叙事记人为主。
  2.以刻画正面形象为主。选文中的主人公多为良吏忠臣、烈女孝子、著名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围绕主人公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重在表现他们为官清廉、淡薄名利,为民作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等优秀品质,突出人物的高尚品行和卓绝才能。《秦晋殽之战》在叙述战争的过程中,着力塑造了老成持重、远见卓识的蹇叔;忠贞爱国、机警灵活的商人弦高;观察敏锐、聪颖过人的王孙满等人物形象。2008年试题选文刻画了一个深明大义、有勇有谋的女性形象。2009年试题《沈周》表现了主人公隐士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的高尚品质。2010年试题选文中的欧阳晔则是一个廉洁、爱民、正直的人物形象。
  3.写人叙事有序可言。因为传记类文言文多是写人叙事,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遵循一个基本顺序:姓名籍贯——基本经历——主要事件。如2007年上海卷第五题: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责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日:“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语段依次介绍了仲长统的字(公理)、籍贯(山阳高平人)、学识(博记)、经历(游学青、徐、并、冀)及主要事件(与高干的交往)。明确了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尽快在心中勾勒人物的大致形象。平时训练所接触的语段,也大多是这样的顺序。当然,篇幅长短不同,详略处理又会不一样。
  4.人物主次分明。如果在语段开头就介绍了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等重要信息,那么这个人往往就是主要人物,其他人物则主要起陪衬作用。如2006年上海卷第五题: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刘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李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日:“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日:“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日:“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选文十分简洁,200多字,却出现了四个人,按照出现的先后分别是:白居易、刘禹锡、李德裕和贾谊。粗读这个语段,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主要人物是刘禹锡。语段通过插叙主要讲了一件事:刘询问李是否读过白的文章,李说没有读也不想读。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贾谊,也是为了和白居易作类比,暗示两人遭遇相同。所以,作者着力表现的主人公是自居易“见抑”程度之深。
  
  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明确阅读点。通常情况下,阅读选文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主人公有没有官职?朝廷大员还是地方官员?为官经历是否顺利?选文叙述了几件事?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作者有没有评价性的语言?选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作者是在对话中刻画人物性格?还是在叙事中刻画人物性格?还是兼而有之?简单地说,就是在阅读选文后,力争抓住基本的信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
  2.学会圈画。在做到阅读点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可以通读全文,速度不宜过快,词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但在通读的过程中还要动手圈画,在文中留下痕迹。首先要及时圈画重要信息,如姓名、官职及变动情况、任职地点等等;其次要圈画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这主要指一些专有名词或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和官职升降等。这些词语往往在文中有特定含义,若理解为普通词语,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无法形成整体阅读,也不可能提高阅读效率。如果阅读熟练,基础较为扎实,这道程序可以简化,但最重要的信息必须圈画出来。
  3.趋易避难。高考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正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但这并不表示选文中就没有难点。受基础的限制,不同的学生会碰到不同的难点,难免会碰到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这个时候,正确的方法是暂时搁置“难点”,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做过多的推敲,力求整体把握选文内容,再回头解决“难点”。这些“难点”可能会在读后文时迎刃而解,可能有注释,题目中可能有提示,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
  4.善于利用语境。借助语境解决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的问题,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语境不仅包括文本内容,还包括篇名、选文出处、注释等,这些信息对于理解文本和重要的词句有很大的帮助。如“谪”、“出”、“左迁”等词语出现,并和主人公发生联系,往往可以推测出主人公的任职经历。若在文中出现历史人物,作者可能是有意将主人公和历史人物作类比或对比,从而表达情感倾向。这些都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选文的内容。
  通常情况下,传记类文言文的阅读应遵循“文本——题目——文本——解题”的基本顺序,但有时候,也可以尝试不同的阅读顺序。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根据文本内容设计一道填空题或一道简答题,这类题往往需要理解文本内容才能作答,但认真阅读题干,也会获得一定的帮助。如2009年高考第21题“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题干中包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即郡守对沈周态度有过变化,那么之前是怎样的?之后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些暗示都有助于尽快、全面的把握重要信息。再如第22题“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如果留意到题干中“隐逸”这个词,可很快确定人物身份,并迅速调动和“隐逸”有关的知识,联想到教材中学过的“隐士”文化。如果能够恰当地进行知识迁移,对于把握内容、解题都会有帮助。
  
  三、积累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
  
  要解决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难题,最根本、最基础的是要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离开了这一点,任何阅读方法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传记类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到职务升降的词语有以下几类(1)表示授予、提升:征、辟、荐、举、拜、授、起、擢、拔;(2)表示官职调动:迁、转、调、徙、补、改;(3)表示兼职、代理:兼、领、署、权;(4)表示降职、罢免:贬、谪、出、左迁、罢、免、黜、废。常见的官职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武官:一般称呼有将军、尉、将、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游击等;(2)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侍郎、员外郎、主事等;(3)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知州、知府、令、行人等。熟记这些词语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因此,在建立整体阅读思维、教授整体阅读方法的同时,还必须扩大阅读量,注意识记和积累。
  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整体阅读意识,注重整体阅读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嘉定区中光高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