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差异优化阅读教学

2011-12-29 00:00:00许平伟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9期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就是要求从教过程中要使学习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一定标准来看,最好的就是最优化。众所周知,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本的价值取向代表着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因此,优化阅读教学,势必应努力实现由对教学活动的关注转化为对学生活动的关注。进而,笔者认为了解学习者的差异所在,有助于协调教学中普适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有助于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一、认识学生学力差异。提出多层次的阅读要求
  
  关于学力,钟启泉教授认为,学力包括学力基础、基础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学力基础包括性格因子、生理因子及被视为一般智能的因子;基础学力是学力的基础部分,以记忆、再现为中心,包含最低限度的国民教养,是学习活动展开的基本前提;发展性学力是以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有个性的思考力为轴心,也可以被称为创造性学力。钟启泉教授所提出的学力因子构成了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学力的差异,会影响学习者认知结构和阅读要求之间的协调与衔接,在阅读教学中,提出的要求应当注意结合学习者的具体状况,融合新旧知识的基本点、衔接点、关键点和生长点。例如于漪老师在执教《晋祠》一文时,让学生介绍祖国的名胜古迹,向学生推荐《中国名胜词典》,让学生查阅“晋祠”条目,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复习物理学的原理,介绍“看景不如读景”的艺术审美常识,适时教给学生一些分析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她搭设的台阶上领略到晋祠的风景美、文物美、艺术美。鉴于此。笔者认为结合个体与普遍认知水平的前提下,给出一些有弹性的阅读要求,就极有意义。例如笔者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关于自主学习阶段的要求设计了四个板决,分剐是:1.“名人坊”。谈谈“我”对茨威格和托尔斯泰个人材料的了解。2.“我是小老师”。考考你对字词理解的情况。3.“小小朗诵家”。读一读“我”印象最深的相应段落。4.“我心中的大问号”。根据“我”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质疑。每个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尽量使个体的学力与所进行的学习内容“合拍”。在交流、研讨阶段,梯度型系列问题的设计根据学生在课堂中不断生成的教学内容适时地进行调整,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力求把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
  
  二、认识学生学习品质的差异。优化组合三种学习方式
  
  学习者先天的学习品质,如视觉敏锐度、工作记忆容量的差异,决定了某些个体在阅读中快速提取有价值信息能力的先天局限。后天习得的学习品质,一般包括动机因素、发展性与社会性因素、个体差异因素等;包括遗传、学习方式、已有的学习策略、继续学习的信念和期望等。不同的学习者不但在先天性格、生理智能上不同,而且因为后来的学习经验、认知结构、文化背景等的不同,所以在审美情趣、学习方式的喜好、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意志、学习期望值也都会存有差异。而多种学习类型的综合使用可以平衡学生内部学习品质迥异所带来的阅读效果的差异。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这三种类型各有特色,把握其特点有助于课堂上的灵活运用。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意愿,主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机若能有效地被激发,就会产生阅读的需求和渴望,进而能够激发其内在的潜力,达到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心理的交融。这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横塑而成的”。这个过程往往是独立而有个性的,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往往是有意义的,学习效果也是最优的。自主性还体现在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语文教师有责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是“鱼”和“渔”、“面包”和“猎枪”的关系。掌握了阅读方法,给予学生自主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本的魅力。在涵泳中收获,在收获后反思,在反思中积累。这样的课堂是最优化的。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这种交往不仅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还有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就是对于交往方式的开发和利用。在交往中滋生学习兴趣,激活灵感,各扬己之长,补他人之短。笔者在进行说明性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尝试采用个体学习——小组交流——共同协助——展示成果的合作学习模式。让各小组确定一个资料搜集的方向,然后在负责人的组织下,组员分工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将合作成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不同的组员在合作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信息筛选员、版面设计员、美工员、书写员等。这种模式使学习枯燥的说明文也变得趣味盎然,还能照顾到不同学生后天习得学习品质的差异,较好地完成学习目标。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对某一类或某个人的文学作品作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于所学作品的认识,又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苏轼诗词后,引导学生到阅览室或图书馆查阅苏轼诗词的其他作品及相关评论文章,做一些有关苏轼诗词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在确定有效的探究任务后,可利用发展性与社会性因素、学习者认知发展模式和“最近发展区”观点,确定真实的、在学习者潜在可达范围之内的探究目标。同时还可以适时激发他们天性中的探究欲望,适时给予一定的背景知识补充,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
  
  三、认识学生的特质差异,鼓励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人类所表现出来的其他品质反映了人格,通常被称为是特质。”如个体的内向性格,谨慎、冲动性和自我满足。特质和学习过程的选择及学习结果的取得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内向、谨慎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感悟力强,其思维方式以反省为主要特征。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倾向于自主学习,能在思想感情上与文本作者建立深层次的联系,他们的精神世界能从一个层面转化到另一层面。冲动型的学生感情活跃,喜欢在有竞争的环境下学习,喜欢对文本内容进行变幻无穷的想象,但是却不愿深入体会佳作名篇的深刻细微。相比之下,前者会更多一些心灵与品行的感悟,情感与生命的体验,而后者通常会生发出多样性的、充满疑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例如笔者在教学鲁迅的散文诗《雪》的过程中,研读课文时针对最后一句话“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雪,是雨的精魂。”冲动型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供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北方的雪是孤独的、死掉的雪?它和南方的雪有什么不同?作者是喜欢南方的雪还是北方的雪呢?内向、谨慎的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下进行了细致的研读。经过一番对江南和北方的雪认真对比后,结合自身对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更早地体会到作者对于北方的雪所体现出的敢于直面惨淡人生、不屈不挠地进行抗争这种精神的由衷赞美之情。同样是鲁迅笔下的“风筝”,有的同学体会到了作者的后悔之意,有的同学体验的是作者敢于面对自己灵魂的反省精神,还有的同学则是理解了“风筝”这一象征事物在文章中的妙用。因此,笔者认为优化的阅读教学过程应当是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底座的前提下,结合学习者的多元理解,创设课堂中多向、多类信息流动的环境。有创意地调整教学内容,同时也鼓励学习者挖掘,创生出新的教学内容。
  美国塞勒等人提出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比赛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保留引文定好了的打球方案或意图,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时作出明智的反应。”的确,教学过程是多变的,动态的,而这一过程的主体则是学习者。因此,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置之不理,而应当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动机激发策略,提出适切的学习要求,合理地安排学习类型,灵活机动地应对生成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力求阅读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成。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