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成为习惯

2011-12-29 00:00:00刘玉忠刘春鹏
语文教学之友 2011年9期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是“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就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让预习成为习•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激发预习动机的原则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搞好预习是有效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之一。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的指导是关键。如预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的限制都要适度。要求过高,超越了学生的可接受性,成功无望,自然难有兴致;要求过低,缺乏探讨性,学生无需努力,难以调动预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采取活泼有趣多样的预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预习。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预习内容的设计应兼顾认知、理解、评价、鉴赏、运用等不同层次的目标,并且有计划地设计启迪智慧发展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得”知识的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注释和工具书自能读书,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维自行写作。魏书生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潜力去獲取新知识,锻炼新本领。
  
  (三)点面结合的原则
  就预习内容而言,涉及作家、作品、字词句篇等知识比较多,不可能把课堂教学中的所有问题都通过预习解决,学生预习的时间也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预习内容必须点面结合。每课预习的内容有所侧重,或知识、或能力、或情感。教师对预习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最终建立完整的知识和智能结构,组点成线成面。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练习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智能的发展。
  
  (四)及时回馈的原则
  教学目标的实施,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预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下一步的做法,逐步接近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了解预习的结果,根据回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找到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中,从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过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二、让预习成为习惯,就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生预习,最要紧的还在于让他们动天君。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如果学生在预习中得到美的享受,獲得成功的快感,就会感受到自学所带来的乐趣,自然而然的就会喜欢预习。
  
  (一)精心设计预习提纲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一般包括:预习、置疑解难、讨论探究、复习巩固、综合运用五个环节。预习提纲的设计既要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又要照顾到一般知识;既要照顾到新知识的掌握,又要照顾到与旧知识的衔接;既要照顾到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又要照顾到知识的层次上升。因此预习提纲的内容,首先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其次在预习的时候注意练习题设置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第三要对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测。预习检测做到张弛有度,自然成序,方法灵活,收放自如。
  
  (二)进行预习前的启迪
  老师向学生交代必须了解的一些知识,比如文章的作者、写作背景等。使学生在清晰的背景下把握文章。特别是距离现在年代较远或者国外的一些文章,这样的交代更有必要。这种适当的交代,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探索质疑的欲望。设置悬念,抓住最能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问题,引而不发,激起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让学生有重点地预习和阅读,这种悬念体现文章的学习重点,包含文中的中心问题。
  
  (三)指导学生“圈点批注”
  圈点批注的内容可分为注拼音、释词语、划段落、明语句、谈感受、理结构、品语言、抓人物、析心理、做对比、广联想、试仿写等等。学生在预习中,首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评注,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某个点,再进行深度挖掘思考。随着圈点批注的不断深入,学生会对课文有一个更为深入的理解。
  
  (四)组织学生深入讨论
  讨论是一种启迪思维的好方法,要注意那些有一定的模糊性、多元化、不确定性的问题。讨论容易创设一种探索气氛,处在这种氛围的学生思维敏捷,而学生之间思维火花的撞击,好比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常常促成一些新颖、独特的思维成果。多参加讨论有利于良好预习氛围的形成,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十分有益。
  
  三、根据学科特点预习
  
  学生在预习时,根据语文学科特点,细化预习步骤。预习时对课文有以下要求:
  
  (一)总体浏览
  包括提示语、标题、正文、注释等,从整体上感知阅读材料的内容。浏览第一遍的速度可以稍快一点,待深入学习后,可再回读部分句、段。
  
  (二)要点记忆
  重点字、词、句要能诵读记忆,一有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二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时能够产生共鸣。
  
  (三)疑点发问
  要求学生对不懂的问题不要含糊放过,要在书上做出标记,进行独立思考或留待以后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需要发问的不少是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欠缺的。培养学生在可疑处发问,为下一步的学习树起问题靶子。
  
  (四)难点求索
  预习中的难点并不是都要坐等老师的讲解。学生先行一步,对难点进行一番尝试性的探索,他们动手动脑,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总会有收獲。
  
  四、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在预习的时候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学生喜欢可读性强的文字,有的学生对实验性的文章多有关注,有的学生喜欢思维性的习题等。
  
  (二)学生的心理紧张程度问题
  学生在预习的时候,由于各自的感知能力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他们对知识点的把握差异很大,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在预习的时候总是感觉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从而导致心理特别紧张,这对于预习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知识非常的不利。
  
  (三)思维的单一性和高效性问题
  在预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喜欢思考,凡事喜欢问一个为什么,喜欢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对这一类学生应该特别注意,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千万不可对其进行批评、打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预习为学生上课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带着问题上课,学生的求知欲望会更强烈,有利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预习这一环节,无论是教师上课还是学生学习,都是学生在上课之前所必须进行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课前预习,教师上课疲惫,缺乏激情,学生做事盲目、无所适从,感觉课堂乏味。久而久之,教师无教学热情,学生无学习动力。
  威廉•詹姆士说:“种下一个行动,收獲一个习惯;种下一个习惯,收獲一个性格;种下一个性格,收獲一个命运。”让预习成为学生的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作者单位:宁阳县第二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