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8日,《华西都市报》以《最“潮”语文老师用网络语言教文言文》为标题,详细报道了成都外国语学校初二语文老师周密研究的新教法一用网络语言教文言文。此后,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以及一些语文专业网站纷纷予以转载,一时成为热点话题。
周密老师用网络语言教授明朝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确实很“雷人”:“给力”、“哥上的不是课,是寂寞”、“90后”、“富二代”、“官二代”、“神马都是浮云”、“哥钓的不是鱼,是下一个春天”等网络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时髦词汇的刺激下,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成都市教育局教研员、该校校长、听课老师与学生等各方都给予高度评价。看了这篇报道,我不禁对当下较为繁琐、沉闷、枯燥的语文教学有所反思。
一、如何使语文教学变得简单、鲜活、高效?
繁琐的知识教学,繁重的能力训练,繁复的考试讲评,已使许多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是在应试的压力下,应对着语文老师和语文学习。面对此教学困境,不少老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而今天周密老师用网络语言教文言文的探索,告诉我们一个突出的信息:语文教学应创造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着力点,且使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情境激趣、探索生趣、总结升华固趣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趣中学、趣中思、趣中得。
怎样使得语文课堂鲜活而有趣呢?我们毕竞不能都用网络语言教学,况且网络原本就是一个浮躁的平台,易使学生偏离潜心求知的轨道。我从周密老师的执教中认识到,我们还得引生活的活水入课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鲜活的时事政治,典型的社会现象,学生的真实经历,执教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都是生活中的活水,经过我们的提炼整合,找准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融入课堂。就会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语文教学自然也就鲜活而高效了。
二、如何拉近经典课文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引导学生感悟作家的情怀?
“知人论世”虽为鉴赏作品的重要解读方法,但由于阅历、认知和阅读经验的限制,学生对经典文章反映的时代总是有所隔膜,难以与作家的精神情怀形成共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探求缩小学生与经典作品的时空距离的方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周密老师将《湖心亭看雪》的历史背景、作者心境结合时事,用中学生熟知的网络语言一步步生动地展现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就启发我们,找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与当今时代特点的关联,将二者的关联点渗入课堂。而对于当今时代的特点,学生比较熟悉,易于以今知古。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设计教学方案,从而挖掘出让学生今生今世受用的人类共同体验。这样既缩小了学生与作品的时空距离,又避免了老师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或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灌输给学生的弊端,真正实现以教师的阅读体验来唤醒和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这一教学方法又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情景教学法的灵活体现。当然,根据经典作品的内容,还可以探求出更多有益于学生认知的教法。
三、如何以新颖别致的外在形式契合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
“新课标”、“新课改”固然提倡语文老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地理解这个“新”字,不能只求形式上的不断翻新而冲淡甚至湮灭文本中丰富的语文知识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周密老师用网络语言引领学生感知体悟张岱的寂寞情怀,确实新鲜生动,学生也很欢迎。但笔者认为,网络语言毕竟侧重俏皮与调侃,由此形成的教学氛围能不能真正让学生涵泳出张岱对故国的执著眷恋和生活于新朝的孤寂落寞,能否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封建文人所追求的品节操守和对某种文化精神的坚守,不得而知。于是我们意识到:任何创新的教学形式,必须契合文本丰富而深刻的教学内容,乃至实现新颖的教学形式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的完美融合。这就启发我们首先要选择和确定好文本的教学内容,根据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阅历、理解和感受,探求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另外,一味求新,刻意迎合部分学生趣味的做法,闹则闹矣,却会使课堂变得嘈杂而不纯净,反而不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语文课堂是需要一份宁静的,尤其是在世俗日益喧嚣的今天。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我们期待更多的语文老师进行教学创新和尝试,以促进语文教学越来越回归语文课程的本质、本色和本味。
(作者单位:萧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