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提出:“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显而易见,这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把书写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更深一层来讲,就是在对学生的书写指导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其文化素养。而且,近年来不少省市的中高考语文试卷评分标准中,更是加上了一项“书写美观可以加分,书写潦草则扣分”。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加强写字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这部分内容。特别是以升学成绩为指挥棒的课堂教学,怎样解读文本,如何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成了重中之重,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字词的书写更被打入了“冷宫”。教学中很多教师热衷于与学生探讨文段的中心思想,课堂上也充斥了太多对重点句子的分析。这些内容占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大部分时间,而写字这个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却往往失去了立足之地。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源于考试制度的偏差,以及我们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尤其是在中考试卷里,识字写字这一类基础知识分值小、分量轻,不像阅读理解与作文,分值大,举足轻重。所以有些教师就错误地认为,区区几分,影响不大,因而就没有重视起来。这种认识上的误区,致使写字这一板块在教学中被边缘化、简单化。写字教学自然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学生写字的效果当然就比较差了。
由于写字教学环节的这种薄弱和低效,使得学生中出现写字问题的人为数不少。据上海《东方早报》载,在第21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的300篇获奖作文里,共出现字、词、句子等差错265个,其中仅错别字就有141个。有句老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这个资料中可见写字问题的严重性。大城市尚如此,中小城市乃至偏远的乡村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河北抚宁某中学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写字情况作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中学七、八、九三个年级写字漂亮的人数只占了年级总人数的10%~15%,而写字较差的则占了38%~40%,也就是说写字不是太好的占了总人数的2/3以上(张瑞金《初中生写字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笔者也曾在本校做过类似的调查,当时主要是为了了解八年级学生的练字情况。通过这个调查,笔者发现,回答“你们的字写得怎么样”这个问题时,认为自己的字写得不错的学生比例还不到总人数的10%;回答“你们想写好自己的字吗”这个问题时,却有85%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想”;回答“你们喜欢写字吗”这个问题时,只有稀稀落落的几个人回答“喜欢”,还不到5%。对此,笔者也作过深入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初中学生写不好字已经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状,但不是他们不想写好,而是缺乏一种浓厚的兴趣和有效的指导。
从上述几个案例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前大部分初中学生因为不重视写字技能,所以出现问题就在所难免了。学生对写好字毫无动力的这种现状,不能不令我们警醒和反思。因为文字是一个民族最明显的文化标志,漠视文字,就等同于漠视一个民族的历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建立在使民族传统得以继承并发展的基础之上,并不是要忽略甚至扔掉传统。所以,全面提高对写字教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改变初中写字教学的不良现状,切实提高写字教学的实效,乃是我们语文教育的“重头戏”。
初中学生对写好字的兴趣不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无非就是两个,客观讲,现在经济发展了,文化生活内容丰富了,外界的诱惑也多了,尤其是电脑和手机的使用,以及用键盘打字来代替手写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使得学生把课余的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游戏和聊天上。许多学生打字飞快,但传统的用手写字正逐渐受到冷落,因而总会有人在做作业时提笔忘字,或腹中有千言万语,却难以下笔表达。针对这种现象,有人甚至发出预言:“汉字将要成为游戏中‘失落的文明’了。”此外,随着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大,不少学生根本就没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写字,能够完成每天的作业以及应付频繁的测验考试,已经算不错了,哪里还谈得上练罕呢。
主观上来看,社会的经济化使实用性成为人们思维的首选,从而忽视了审美艺术性。所以很多学生、家长认为与其刻苦练字,倒不如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说不定还能多拿几分。况且如今出现的大学生找工作难等现象,导致新“读书无用论”的兴起,社会上一部分人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写字就更不用说了。以上这些错误的看法往往会影响我们写字教学的开展和深入,毕竟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人们不同的命运。
更深一层来讲,学校的教育离不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甚至直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佛家偈语云:有因必有果。种种恶因,必然结出的是万般恶果。当社会上对应试教育过度的重视,乃至对成绩的要求变得畸高时,我们不幸地发现,传统的文化似乎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教育也正逐渐失去它原有的意义。然而大家都知道,没有根的树苗是永远都不会长成参天大树的,随波逐流的浮萍只能注定成为鱼虾吞食的对象。当我们还在津津乐道某校的高考、中考状元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却被忽视了;当我们还在寻求改革发展的方向时,一段段传统的历史却被遗忘了。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写好字可能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发展的必要前提,它是我们能时刻铭记祖先,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
针对初中学生不喜欢写字、写字质量不高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了解学生写字的“病症”,才能对症下药。
据笔者观察,有不少学生写字时,喜欢将食指压住笔杆,再用大拇指把食指紧紧包住,中指中段顶住笔杆,然后整支笔有点向前倾斜。学生一旦习惯用这种执笔方法,写起字来会是质次费力,而且还容易阻挡视线,造成视力下降。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由最简单的写字习惯入手,而“指实掌虚”的执笔方法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还有的学生坐姿不正确。有些学生写字的时候,整个人好像趴在桌子上面,头几乎和桌面来个亲密接触。另外一些学生写字时,喜欢将右肩垂下,让左肩拱起,侧着身子写字。对此,我们应该告诉学生,良好的坐姿能有效地减轻写字时的疲劳,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预防近视、脊椎弯曲等多种问题的发生。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必须解决学生写字时存在的技术问题,比如笔画的不规范。每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要想写好字,就必须会写基本笔画。但有的学生由于初学写字时没注意观察,所以无论一横、一竖,好像都差不多。像“烈士”的“士”,有的学生把上下两横的长度都写成一样。这样的情况,在平时的默写中出现得较多。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建议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把平时经常写错的字收集起来,对于提高他们的写字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自身练字的经历来看,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要纠正学生写字时的问题以外,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其内在的写字动力。据心理学理论:动机是推动人行动或抑制某种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有鉴于此,我们就要不断地灌输“只要坚持练,就一定能写好”的理念,让学生坚信自己有写好字的天赋,对自己有信心。并跟学生讲明,写字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技能,简单来说,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一种本领,现在不练好字,以后就会后悔。
其次是由行楷人手练字,学会临帖。简单来说,可以跟学生讲,楷书就是画直线,行书就是画波浪线、画圆圈。然后再教给学生练字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只要练字合乎法度,就会有明显的效果。至于临帖时,则先让学生静下心来看帖、看格,通过字帖和米字格来认识、把握方块汉字的结构特点。开始写的时候,强调意在笔先,写一个对照一个,不断反思自己哪个字写不好,再把它多写几遍。如果学生在短时间里练习有明显的进步,就应给予表扬,使之更有兴趣和动力去练字。
再次是要持之以恒。俗话说“字无百日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练字,肯定是没有什么功效,不是笔力浮浅,就是结构松散,进步不大;而且,缺少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又会反过来影响学生对写字的兴趣,造成恶性循环。笔者班上有些学生只是在写字课上才练练,平时基本不动笔,效果当然不好。所以,我们就要教会学生怎样挤时间,例如下课、放学后坐车的时间练习写字。
最后,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平台,强化练字的效果。比如说,我们的子课题里有一个名为“摩岩石刻赏析学习基地”的研究,它是以本地区的风景名胜为依托,借助学校的写字课、宣传栏、阅览室等各种文化设施,以及文学社、相关专题网站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创设书法园地,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综上所述,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把写字教学提高到关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如果学校、家庭、社会都重视初中学生的写字,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精神才会有更丰富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诚如古人所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历史如滚动的车轮,带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不断向前。我们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如浩瀚无垠的大海,而汉字则像那潺潺的溪水,涓涓的细流,缓缓地流入每个中国人干涸的心田。如果说,中华文化像大山一样坚韧,汉字就是巍巍高山上的迎客松,苍劲有力;如果说,华夏文明像天空一样博大,汉字就是万里晴空里的苍鹰,展翅飞翔。只有写好祖先留下来的每一个字,炎黄子孙的未来和前途才必将是辉煌和永久的。
(作者单位:肇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