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生成——语文教学的倾心追寻

2011-12-29 00:00:00龚爱春
新课程·上旬 2011年5期


  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生成,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叶澜也指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动态生成”这一新课程理念,关注课堂生成,让有效生成充盈课堂。
  一、夯实“体悟桩”,体悟为根
  只有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切己体察”,把文本读通、读透、读熟,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触摸作者的美好心灵,体验文本的价值情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资本”和“底气”,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才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交流起来才能产生思想碰撞,互补有无,进而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创生出灵动的课堂。
  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全国第五次阅读教学改革研讨会所做的展示课《圆明园的毁灭》中,他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后,启发学生:“读到这里,难道你不想对自己对别人说点什么吗?难道你不想把自己的心情表达一下吗?拿起笔来,把你此刻最想表达的所思所想说出来。”于是,学生纷纷直抒胸臆。
  生1:我想对自己说,中国人太懦弱了,连自己国家的珍宝都保不住。英国人太可恨了,用我们国家自己发明的东西攻击我们,还让我们国家签订不公平的条约。
  生2:英国法国的侵略者你们太狠了,不但把东西掳走,还要放火烧了圆明园,我们永远忘不了你们那卑鄙的嘴脸。
  生3: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让我感到我们中国……我要努力学习把中国建设得更强大,这样我们就会更自信些,他们就不敢欺负我们了。
  ……
  这一精彩的生成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教师的一致喝彩。可见,只有夯实“体悟桩”,课堂生成才有坚实的“根基”。
  二、把握“生成点”,生成为本
  1.在质疑问难中生成
  生成源于质疑,我们的教学应在挖掘文本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不断生成问题,在相继生成的过程中实现质疑于生成的完整化归。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我的战友邱少云》的教学中,她在认真引导学生通过动情朗读感受邱少云的坚强和为了战斗的胜利英勇献身这一伟大形象时,一个学生满脸疑惑:火烧了这么久,邱少云身上的炸药、子弹难道不会爆炸?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很感兴趣。窦老师及时启发学生看插图、读课文。
  2.在多元解读中生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对文本独特的感悟和个性的解读是课堂生成亮丽的风景,也是课堂追寻的境界。例如《惊弓之鸟》读后,可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有的说更赢的经验多么丰富;有的说从小要培养自己经受挫折的能力,才能不当“惊弓之鸟”;有的说更赢的所作所为不值得称赞,因为他缺少人道主义,我们要同情弱者,保护弱势群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生成在多元智慧地砥砺和精神撞击中产生,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完善自我的天地。
  3.在怀疑批判中生成
  在相继生成的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问题,用独特的感知和心理体验形成新感悟,用另辟新蹊的创新思维去认知,实现学生生成的超越。例如在指导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有位学生突发奇问:“老师,我觉得‘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句应改为‘行动轻快灵活,仿佛一条水蛇’。因为这样好读、上口,而且小艇是在水上航行的,水蛇更恰当一些。”老师肯定地说:“同一句话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这位同学的修改很有意义。其实你们也可以学着他的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敢不敢试一试?”一下子,学生们阅读思考,完全沉浸在语言文字中,几分钟后,一份份《威尼斯的小艇》修改稿出来了。
  4.在将错就错中生成
  错误也是种资源,错误是学生真实生成的呈现。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错误的产生,关键是需要我们的及时引导,实现生成的正依归。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如在《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一位学生把“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的“终于”读漏了,我及时抓住“错误”资源,引导学生:“终于”漏掉又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再读读课文。学生有的说“小红军知道陈赓干粮不多,而且疲惫不堪,他是费了不少工夫才最后说服陈赓的,从这可以看出小红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拖累别人”;有的说“陈赓同志一直对小红军半信半疑,他是在小红军善意的蒙骗中被小红军说服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红军非常机灵,也可以看出陈赓对这个小红军是多么关心,从陈赓最后的返回也更能说明这一点”;有的说“‘终于’这个词丢不得,这个词生动地体现了在革命队伍中,个个舍己为人,官兵间互相爱护。”
  总之,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异常!课堂上,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关注感悟的角度关注课堂生成,从而推进课堂生成,并促进有效生成——相信这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让我们为之努力吧!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安溪县魁斗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