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具有很强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本文结合篮球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分析学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篮球教学;心理因素;中学生
一、体育教学心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体育教学当中一直都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另一条是“情感对流”。体育的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与情感、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下完成的。在更高的意义上说,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会更好地被学生们所接受。由此看来,要想做好体育教学,教师除了具备充足而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对学生倾注全部的情感、全心全意的付出更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就像我们所说,体育教学也是一门科学,单方面的情感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效果,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素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育者不能掌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时刻变化的心理状态及学生之间心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不能有效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把学生的心理状态调适到最佳状态,并使之尽可能地保持这种状态的话,在体育教学中,尤其在是竞技体育教学中,是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的。作为一名教师,这种情况下,即便拥有再多的专业知识,在教育上也是不成功的。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心理特征,有的放矢,采取相应的手段和对策,各个击破。这种方法对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培育人才的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认为,人对新事物的理解分为三个阶段:感知,认知和理解。感知和认知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人要通过这种实践去理解一个事物的内在规律。也就是说,知识技能的获得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即观察、思维、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灵活运用,这就是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所经常强调的,要看、想、练结合起来。在这三个要素当中,观察是起点,思维是中心,实践是根本。因而,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更重要的是要适当地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建立起正确的动作和概念,正确地掌握练习的方法和技巧,科学和有效地指导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体育实践和练习当中去,最终达到让学生受益终生的目的。
二、学生的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即顺利从事心理作业所需的能力。一般在心理学中,我们将心理能力划分为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以及记忆力五个维度,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心理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作用。
1.言语理解能力
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和时间性都对体育教学活动有着细微但重大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言语理解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教师足够的重视。拥有良好的语言理解能力,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会帮助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2.知觉速度
知觉,顾名思义就是感知和觉悟的意思,一个学生对某个动作或技能的知觉速度关系到他对该项动作和技能的理解和领悟程度。诚然,由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人的知觉速度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善于观察、理解能力较好,那么他的知觉速度就会比较快,相应的对体育动作和体育技能的掌握也就快。
3.归纳和演绎
归纳能力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及时总结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中的要点,进行系统归纳,使知识结构得到梳理。这样才能把已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升华到更高的层次。演绎能力则考查学生是否能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筛选择优,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也会有出错的时候,这时就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演绎能力。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是学生心理能力的深层表现,从这两种能力的高低可以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心理
能力。
4.记忆力
记忆力就是指一个人的记忆能力,记忆能力可以关系到体育动作和技能在学生头脑中再次展现的效果。一个学生的记忆力越强、越细致,他对教学内容的复习能力和复制能力也就越强,对技能的掌握就越精确,越完美;反之则越弱。
(二)运动智能
运动智能对学习的成功十分重要。篮球运动需要从事者将耐力、手指灵活性、腿部力量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综合运用、协调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分析并确定学生的运动智能水平,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更加自由和自如进行体育活动。运动智能一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力量因素
这里所说的力量因素涉及四个方面:躯干力量、静态力量、动态力量和爆发力。如我们所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受到力量因素的影响。无论跑步、跳远还是足球、篮球,力量因素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跑步和跳远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和耐力,而足球和篮球则需要躯干力量、静态力量、动态力量和爆发力的综合运用。篮球的运动时间持续比较长,也就是动态力量的运用的过程;篮球投篮刹那,特别需要躯干力量的助推;篮球运动中的静态防守是静态力量的最好体现;而爆发力在篮球中则表现为快攻和回防。
2.其他三个因素:躯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和耐力
这三个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是很常见的。躯体协调性和平衡性在健美操、跳远等技巧性的项目中较为常见。耐力在长跑项目和游泳项目中较为常见。而篮球这种大球运动,要求学生同时具备这些能力,在场上运球传球防守时,协调性和平衡性十分重要,而完成现代篮球规则中强对抗性的比赛,耐力也必不可少。
三、篮球教学中学生群体心理特点
(一)不同的心理特征
据研究,在篮球的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理会具有“鲜明、多样、易变”这样的特征,经过教学实践仔细观察、分析,我们将学生心理变化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种:
在技术学习内容简单的时候,学生往往掌握动作很快,这时学生常表现为对练习满不在乎,并伴随有自满情绪;一旦遇到困难,动作难度变大,完不成动作的时候则表现出了急躁、自信不足、抗拒练习等行为。
在联系技术组合或战术配合时,学生会常因为得失球权或配合的失误,产生相互埋怨的消极情绪,随着练习进度的推进,学生的心理也会随之不断变化。
(二)分析学生心理变化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是否明确,是决定学生心理变化方向的主要因素
通过和学生交谈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他们对体育运动没有正确的认识,对运动本身不感兴趣,上课采取“见习”策略,或抱着学两招以应付考试的态度,学习十分被动。
2.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技术掌握的程度对学生心理也有很大影响
身体条件越好,技术水平越高,个性越强的学生,越有求知欲望,学习情绪越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而那些素质、技术比较差的学生,总觉得自己没有天赋,再多的练习也没用,缺乏自信,大多不喜欢主动练习,进而产生厌恶心理。
四、不良心理因素及其相应措施
(一)不良的心理因素的表现及特征
1.无力型性格
这类学生外部表现为精力和体力的不足,很容易疲劳,常常向老师抱怨自己身体的不适,时刻怀疑自己的健康,有疑病的倾向。这导致他们经常情绪不高,运动负荷加重,意志较脆弱,耐力不足,不能迎难而上,属于消极型。
2.不适应型性格
不适应型性格指的是对环境的不适应,对外界变化的抵抗能力差。冬季的低温、大风、下雨,都会使这类学生畏手畏脚,拒绝活动;夏季他们又怕热、怕晒,专门找阴凉的地方,属消极型。
3.循环型性格
这些学生经常在兴奋和忧郁的两极之间波动。在情绪高涨时,会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运动中缺乏冷静思考,对教师的要求充耳不闻,其技能掌握通常出现极端化,属于不稳定型。
4.分裂型性格
此类学生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合群、害羞,回避与他人的接触,情感淡漠。这些学生即便参加活动也是应付了事,属于消极型。
5.焦虑型性格
这类学生对事物和人表现出焦虑和紧张、忧心忡忡、犹疑不决的状态。这些学生的好胜心比较强,但又恐怕自己的技术不如别人,更怕考试成绩不好。这种性格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属于不稳定型。
(二)相应措施
1.加大时间和练习次数
课程开始前,教师应事先将内容告诉学生,以便他们对将要进行的课程有所了解,合理地分配体力。
2.在准备阶段,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氛围
学生通过一些轻松的活动或游戏,熟悉运动练习的环境,并进行充分热身。与此同时,课程中要尽量多地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们喜欢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特点。
3.技术练习和对抗比赛结合
学习任何篮球技术都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比如学习投篮的时候,可以把学生分组,依次投篮,以哪一组率先达到一定进球数为胜。对抗性比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
4.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品质
教师应有意识地在课程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品质,以应对大剂量的训练和克服训练中的困难。
总之,在篮球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因而,体育教师需要随时根据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调节他们的情绪,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于令宝.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对篮球教学的影响[J].新课程,2010-05.
[2]谢桂英,周萍.解析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能力和体质能力[J].教学与管理,2010(15).
[3]潘桂芝,周利民.浅谈篮球课教学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学措施[J].哈尔滨体育学院,1999-03.
[4]王社雄,陈青源.篮球教学中学生不良心理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0-12.
(作者单位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红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