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鼓励之

2011-12-29 00:00:00孟自清
新课程·上旬 2011年6期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苛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激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鼓励性评价,就是在教学评价中,教师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寻找闪光点,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性评价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具有积极引导、正面教育的功能,那么,怎样在美术教学中进行鼓励性评价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一、评价亮点,鼓励探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当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很愿意听到别人的看法,尤其是老师的评价,学生的心灵对成功是充满希望的。教师此时不要忽略他们的心理要求,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他们作品中的亮点,肯定他们的努力,鼓励他们的参与,畅谈他们的进步,用富有个性的鼓励语言,点燃他们喜欢绘画的星星之火。
  【教学片断一】
  《家乡》一课的学生作业中,我注意到两幅作品与众不同:一幅是小高同学细微地刻画了家乡集场,反映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另一幅是小林同学画的放风筝,在风筝飞舞处,细微地刻画了家乡林立的高楼,以此歌颂家乡的美丽,构思十分奇妙。我及时把两位同学的亮点在全班做了详细点评。简短的鼓励评价激活了全班同学的热情,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追求细节的闪光点不时出现,令人激动不已。
  【教学反思】
  教育不仅是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格。《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指出:“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对许多学生在绘画中存在心浮气躁、粗枝大叶的毛病,我在教学中提倡注重细节,在课堂评价中鼓励“细微表现”,从学生的作业中敏锐地捕捉细节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二、针对评价,鼓励创新
  教育家多萝茜·洛·诺尔特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有人说教育是一种鼓励。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强,这时教学评价就不能让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磨灭,而应采用鼓励性评价启发和引导学生,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一概都用“不错、很好”,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听来“不屑一顾”,与教者的预期效果反差悬殊。因此教师还需在评价的针对性上动一番脑筋。
  【教学片断二】
  《超然之形》一课上,学生十分惊异于超现实主义超越习惯性逻辑思维的想象力。作业中他们便发挥出创造性的才华,有的设计出可爱怪异的小怪物形象;有的用剪贴画的方式,将不相关的元素进行了有机的组合;有的用绘画表现了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对这节课我是这样评价的:“形式有创新,色彩效果好……”“新颖富有创造力的造型……”“制作精巧,独具匠心……”“你的思路真好,给大家开了一个好头……”这些真诚的鼓励评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
  鼓励性评价要掌握鼓励的技巧和策略,鼓励性语言要真诚、适时、恰当、有针对性,才能真正显现它的价值。教师用敏锐的目光,随时对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热情的、高度的肯定和鼓励评价。教师的鼓励评价,又能给其他学生以提醒或纠正。
  三、动态评价,鼓励个性
  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尊重多元文化,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美术教学中不需要给学生精确的分数,因此美术教学评价不应该是静态评价,而应是一种动态的引导。即不要做结论性评价,而应发挥美术评价的诊断、启发功能。教师在评价时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鼓励他们的个性发展。
  【教学片断三】
  《感受色彩》一课,在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色彩练习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要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自由选择。在学生交上的作业里,我欣喜地看到有的色彩单纯而明快;有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了视觉冲击力;有的色彩充斥着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学生画出了一团火焰般的色彩……对于学生精彩纷呈的作业,我一一给予了点评,鼓励学生抒发个性,绽放自我,在美术的海洋中自由翱游。
  【教学反思】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不正说明了人的共性之美,人的个性之别吗?《课程标准》也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动态评价,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理解,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习惯,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但要注意,在鼓励的同时,教学评价也要客观地、恰当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如果说成功的教学像繁花似锦的花园,鼓励评价就是滋润花朵的甘泉。教师作为知识的播撒者、文明火炬的传递者,应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我们细心揣摩,认真钻研,创造性地使用鼓励评价,把成功的甘露洒向每一个学生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