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重要课程,发挥着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想与行为的基础作用。可是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许多部分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小学生感到很枯燥。那么,就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家庭教育;教师引导;培养兴趣;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品德课程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课程,使孩子们认识到更为深层次的东西,进而更好地提升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教育孩子,这点尤其在小学阶段更为重要。
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开始,要从具体事件出发,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进而促进小学开展这门课程,这是建设精神文明的要求。在提高认识的前提下,要成立思想品德的课程由老师进行教学,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一、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教育的意义
所谓思想品德,其实就是要告诉小学生到底什么是“思想品德”,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去思想以及拥有怎样的品德。特别是小学这个时段的教育,更要以养成教学与感情教学为主,向以理性教学为主的转变,更要注重思想能力培养与思维方式的运用。老师应用有效教育方法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进而去启发他们不断思考,促使小学生对社会进步的了解建立于理性之上,使小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并让他们充满信心。此外,在选教材这方面,我们还要更加充分地考虑到时代特点,不但要注重其新奇性、典型性、认知性、情感性,而且要求有可发掘的意义,要让孩子有想象的空间,教育方法上要比较活泼,风格也可以多样性。
二、课本与实际之间的结合
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计划地与实际进行渗透。让小学生深切地了解到什么是优良的品德,时时感受到自己行为的正确与否。为此,老师应该更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更好地运用。
三、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感情认知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方向,并将其视为首要的、突出的目的。感情,不只是指学生学习的兴趣、热情,还包括学生内心的体验与思想世界的不断丰富;态度,不只是指学习的态度,更要让孩子从小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促进学生积极主动、不断的发展,对于知识和能力和方法情感价值观的统一。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以五爱教育为基础的内容,老师要以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来讲解课程,道理寓于故事之中,使孩子从不排斥到愿意听的这种逐步进步的教育形式,要独立成课,还要有单元组成。我们在处理教材结构、内容、材料选用、文字表达等方面,都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如在结构上采用单元和课的形式,一课一得;在内容上,结合实际使孩子不感觉得陌生感;在材料选用上,我们尽可能不用以前的通俗的故事,使小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四、教学手法上应注意与相关学科的配合,尽量与相关学科互补
思想品德课以讲述社会发展常识为主要内容,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必然会面对如何处理和历史课内容重复的部分。老师可以为了避免相似内容的重复,我们可采用新的事例,或变换新的视角去分析。这样,既提高了效率,兼顾了认知水平。各个课程的结合使得孩子更好地去融会贯通,更深层次地去理解课程内容。
五、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理念,强调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内在关系
老师要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任务,通过组织活动,在合作与进取中丰富和开展学生的经验,不断激发学生的道德意愿,不断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要不断创建条件,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领悟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要建立可行的评价系统。评价时要考查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
小学德育课程其实是一个思想性与人文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要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基础,注重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结合,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拥有并确立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促进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在分类目标中,将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放在主要地地位,以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性。并且,新的课程标准引领小学生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基本的善恶观念。积极健康的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韩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通识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程黎曦.教师与新课程.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冉堌镇中心校王双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