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理解的产物。对于作文,学生心生畏惧;对于作文教学,教师有苦难言。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能否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决定中学语文教学关键的一环,这是一项很难找到现成答案的课题。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生涯中,我曾做过多种尝试和探索,作文教学始终让我感慨良多。现就初中作文教学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明确作文教学的理念,解决学生“为什么写”的问题
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这么一个概念——作文教学是识字写字、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其中识字、讲读是基础,社会实践是内容。也就是说,它是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一种手段,具有再创造的特性。在学生方面,让他们树立“为学习而写作”的指导思想,即把写作当作学习其他学科的一种手段。其实在许多学科的学习中,写作无疑起到这样的作用。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单靠简单抽象的说教是不行的,要让学生主动地置身于热火朝天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切地感知作文和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思想上对“为什么写”有了较为正确的认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很快会被调动起来。
二、搞活作文课堂教学,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因此,必须处理好“教”与“学”“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熟谙学生的写作实际水平,针对学生不知道“怎样写”的问题“对症下药”,指点门径,力求做到一课一得。
三、引导学生分析作文命题的特点
任何一种作文命题,无论是何种体裁,也不管是何种形式,都具有限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学生对作文命题搞不清楚,对内容不熟悉,结果只能是敷衍了事。现行教材选编的一些文章所反映的内容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学生很陌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内容新颖,贴近生活实际的文章作为剖析的对象,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每剖析一篇文章便能解决某种技巧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启发学生把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同一题材,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发现的问题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构思时思路开阔,“八面玲珑”,八方辐射,立意时独出心裁,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重点要培养学生多元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会感到思如泉涌,要写的东西很多,也就会从诸多的角度中选取自己体会深刻,材料新颖,立意独特的角度来写,克服无话可说、内容空洞的毛病。
五、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学生思想开放,喜欢独立思考,勇于标新立异,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思想偏激、幼稚,分析问题不全面,缺少深度。这些特征往往表现在他们的习作中。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加强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使之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如此,学生才能去伪存真,寻找出材料揭示的正确观点,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抒发感情,进行评论,作文必能抓住要领,褒贬得当,也就不至于泛泛而谈,言之无物了。
六、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适“材”选“体”
学生写文章之所以感到无从写起或不知道“怎么写”,原因之一是不熟悉文体知识,缺少“规矩”。其实任何一种文体都有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不同文体的比较教学,交叉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根据不同的题材性质,用不同的体裁去表现,写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开头的方法、过渡的方法、结尾的方法、设置中心句的方法等等,不一而足。
七、范文引路,模拟训练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也是习作的例子,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这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教师应以这种思路安排作文教学,让教者心中有数,使学生学有目标。在评析课文时,着重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讲清每篇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生有法可效。真正让学生“以模仿为中介,通过阅读—模仿—写作这一过程建立起稳定的心理结构”(刘淼《作文心理学》)。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怎样写”的心理障碍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今后的作文教学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实际教学出发,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开展,从而提高初中生作文教学效率。当然,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明显的成效的,也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这需要教师有“放长线钓大鱼”的意识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魄力,方能让学生的作文有质的飞跃,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者单位 甘肃省成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