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学生的实践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此,我们的教育应努力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让我们的教学实现由“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将丰富多彩的实践,融入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多姿多彩,这样的教学才更具生气、更具活力。
一、在实践中置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的事物,从而发现并生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细致地为学生营造一种实践活动氛围,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参与感知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培养他们自发的数学意识。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认识正数和负数》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下冬天某天的全国的气温情况,气温数除了我们常见的一些数字15℃、17℃、8℃等外,还出现一些学生平时不太注意的数字:-2℃、-10℃、-7℃等外,这些数字学生平时是碰到过的,但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置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适时的展现,让学生心存疑问:这些数字到底怎么称呼?和我们平时用的数字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样的联系?一连串的疑问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地呈现,求知欲也在他们心中出现,所有这些为后面的探求新知作了很好的铺垫。无形中这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下来的教学也就如行云流水,水到渠成。
二、在实践中感知
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只有当学生对具体的事物、材料感知达到了一定数量,一定程度,才开始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这层面,因此,在教学比较抽象的知识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具体情境创设一个如同现实生活的情迷,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进行思考。
如在教学《矩形》时,可以让学生先回答: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再以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相框送给妈妈作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相框?看看谁的方法可行?这样学生就有了具体而直观的认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实践中获取
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无需教师去讲解、去告之的,只需作适时引导,点拨学生就能知晓,对于这些,我们何不试做一个“闲人”,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获取呢?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剪、移、拼推导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字斟句酌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自己亲手实践操作得来的知识要比老师直接讲解印象更深刻。因此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体会获取知识的乐趣,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实践中应用
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同时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才能深化所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
例如在教学《折扣》,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学生会在实践生活中更加自觉地加以运用,如上街购物等等,这样,学生无形中就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再如在教过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后,教者可以留一道实践活动题给学生,让他们统计本班同学的属相情况,了解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数据整理方法的掌握,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把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应该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新知,在实践中获取新知,在实践中巩固新知,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渗透到我们数学教学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单位 青海省格尔木市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