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相遇

2011-12-29 00:00:00周红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19期


   一、问题的背景
   正值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轰轰烈烈开始实施之际,我担任高一理科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因此有机会和十五六岁的他们进行一次美丽的初相遇。那是从全市8000多名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80名尖子,承担着在理化生的奥林匹克竞赛中拿金奖的使命。
   二、问题的提出
   因理科实验班办学思想的引导和学生兴趣特长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普遍偏重理科,淡漠文科,尤其漠视人文知识,缺乏学习语文相应的热情。即使个别学生对文学情有独钟,但在大量高深度、高难度的理科作业的高压下,也只能望文兴叹。
   而新课程标准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面对这样的班级,面对新形势下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我很是慌恐:大多数同学一向轻文重理,我该怎样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些同学对语言很敏感,我该怎么呵护他们的语文热情?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出让自己崇拜的学生,可是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一开始接受我,从而接受语文?
   三、问题的分析
   首先,只有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不只关乎高考成绩,而且关乎生活情趣、生命质量,更关乎人生使命、民族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其潜在兴趣,为今后的语文教学创设一个学生自觉学习、自主阅读、自发创作的轻松环境。其次,大多数同学见地独到,善于思考,敢于创新,不会盲从迷信老师,老师不用压制学生的表现力,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平等对话,甚至各种见解互相碰撞,激发演绎新的观点。再次,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要高,课堂语言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对语言的质美、语隽、情深、理智有感性的认识,在老师的诱引下,主动走进语文学习。
   四、问题的解决
   (一)教学设想
   1.从学生的“名”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语文(名字)与情感的关系,感受语言的情感性和人文性,由此也深切理解父母通过名字给予自己的厚望,通过学生课后给自己取“字”,强化这种意识。
   2.讨论“什么是语文”明确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源头和归宿,初步建立大语文观念。
   3.讨论语文学习和外语学习的异同,看美国占领伊拉克电台轰炸电视台等新闻,提升学习语文——母语的意义,引导学生重视母语学习,鼓励学生要承担起继承民族文化并发扬光大的责任。
   (二)教学过程
   1.准备:(1)中午教师到教室转一圈,以免上课时学生讶异。
   (2)研究学生名单,重点研究几个典型名字的含义。
   2.实施:
   (1)相互认识,说说名字,分析语文与情感的关系,明确文字是肉做的,语文是表达心声,寄托情感的。
   ①互相认识,点名。教师按次序点学号,学生要大声地报自己的名字。
   ②语言练习(激发学生兴趣,感知多音字造成的意趣)。
   把“好读书时不好读书”(板书)读成上下意义关联并且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两句话,并说说它的意义。
   生: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时不好(hǎo)读书。处在读书的好年华却不喜欢读书,等到喜欢读书了,却又不再是读书的好年华了。教育我们要珍惜少年美好的时光啊。
   ③教师:
   对,一音之差,意义决然不同,这就是多音字衍生的意趣。看到朝气蓬勃的你们正处于人生“好读书”的黄金时代,我由衷地羡慕你们:你们的一切都未定型,你们的未来由自己创造,年轻——真好!在这里,我想对过五关斩六将才进入这个班级的你们说一些话:
   “前两年,你一定是原来班级的骄子,老师的宠儿,同学中一呼百应的领袖,现在来到了梁丰实验班,在高手如林的‘压迫’中,你可能少了一份优越,多了一种沉重,你可能会对不期而遇的70、80分感到恐惧,在远离亲人的日子里,你可能会迷茫、会消沉、会怀疑自己。同学们,不管乌云有多厚,有多大,有多黑,太阳始终是存在的,是金子终会发光,但发光是需要摩擦,需要棱角。钻石的光芒是从一个个伤口中发射出来的,摩擦得越深,棱角越多,发出的光才更亮啊!人生的辉煌也是在一个个磨难中造就的!愿你承受得了生活对你的锻打!”(板书)
   ④分析学生名字,分析语言的内涵。
   师:有人说名字有如中药房里那些瓶瓶罐罐上面的标签,是为了方便别人识别你的一种标志。你们同意吗?
   学生:愕然、思考、小组议论,不久90%以上的学生举手同意。
   师:绝大部分同意?有不同意见吗?
   生1:我觉得没有这样简单吧?名字好像还有一定的意义……
   生2:名字还代表了父母的愿望吧?……
   师(投影一组男生、一组女生的名字):我们来看一组名字。请大家说说这些名字有哪些意义?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自由发言。
   ⑤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文字是肉做的。这些名字因了感情的依托,不再是一个个僵硬呆板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情感的见证,它是一个窗口,推开它,你可以感受到父母沉甸甸的希望、沉甸甸的感情。思想和感情是抽象的不可捉摸的,但语言就是它们的外壳,借助语言,人们才得以交流沟通,才可以传情表意,借助于文字,我们才可以上下五千年,五湖四海毫无阻隔地来去自由。
   (2)探讨“什么是语文”?——明确生活是语文的源头和归宿,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师:谈了这么多,想问问大家“什么是语文”?大家学了10年的语文了,可以算是汉语言专业的研究生了(学生轻笑),能发表一下高见,谈谈对语文的理解吗?到底什么是语文?
   学生惊愕,继而讨论,踊跃举手发言:
   生1:语文是听说读写的总和……
   生2:语文是一种载体。……
   生3:语文是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生4:我不明白大家为何要提倡英语而把自己的国语置之一旁,语文很重要,一定要学好。
   ……
   师投影高考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片断。
   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好!以我的感觉,语文犹如一汪洋大海,浩瀚无边,没有人摸到它的底,没有人越过它的广,你看:古今中外,五湖四海,上下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哲学等等它一网打尽,上下五千年——它是时间,四海之内——它是空间,语文就是时间和空间交叉组合的一个平面,它就是生活,生活中有的,语文中就有,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就有多大,以人为媒介,生活是活动了的大语文,语文是静止固化的大生活。它折射着生活,传递着智慧,沉淀着文化。(板书)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空中飞过一只小鸟,我会想起泰戈尔的诗句“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耳畔传来一首歌,我会分析它的韵味和含义,选择好的句子回味收藏;眼前一家卖裤子的商店叫“半生缘”,一家理发店叫“一剪梅”我会先惊叹续而沉浸在店主如此雅致的情怀……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世界是我们最大的课本(板书),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和归宿。只要你善于去观察、去体悟、去品味,朝看一轮旭日,暮见一缕炊烟,你就是一个拒绝平庸远离低俗,内心丰盈富有情趣的人。
   (3)讨论语文和外语的关系问题——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意义(不仅是继承,更是责任)。
   师:对了,刚才有一位同学提到了学外语与学语文的关系问题,大家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两者有哪些相同?孰轻孰重?
   学生七嘴八舌,纷纷表示:两者要兼顾。
   师:外语和语文,本质都是语言,不过对我们来说,一个是时间的阻隔,一个是空间的阻隔,两者都注重积累和运用,注重表达和交流。我们国家落后,不强大,在国际的竞争中,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很多时候,是我们主动要去跟外国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不学好他们的语言,怎么能发展自己、强大自己,与世界接轨并且胜过别国?
   (4)教师总结:
   看来,语文不是字词的随意排列组合,更不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它有意蕴、有内涵、有思想。它淡得雅致,如清茶;它浓得热烈,如醇酒。它厚实,上下五千年,尽入毂中;天文地理哲学,一网打尽。文为心声,它可以是内心的一种释放,又可以是外界的一种纳入。它是一种心态、一种情怀、一种思绪、一种思想,它更是一种武器,是一种力量,甚至是修身立国之本。
   它直接面对众生,是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时的自我调节、情趣格调、思想境界乃至生命质量联系在一起的,是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那么年轻的我们还犹豫吝啬什么呢?让我们就这样跟着文学曼妙的脚步出发吧,(投影)“学好文化精髓,用好语言文字,砥砺健康的生命之根”。
   (5)作业布置(任选一题):
   ①探讨古人拟字的用意和特点,要求大家给自己起个字。
   诸葛亮字孔明,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取字号大多是为了表现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列举古人的字:
   孟轲字子舆 颜回字渊(渊,水回也) 屈原字原名平 班固字孟坚 张衡字平 岳飞字鹏举 朱熹字元晦 钱钟书字默存 韩愈字退之
   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号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课后完成,做在日得本上,专题为“我的名字——我的梦”)
   ②以“这一堂语文课的感受”为话题写一篇日得。
   五、教学效果
   课堂的组织上,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平等对话的方式,在课堂上就“语言的人文性”“语文的内涵”“学习语文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会话和交流,初步引导学生树立“学好文化精髓,用好语言文字,砥砺健康的生命之根”的语文学习目标,也赢得了学生对我的一致认可,他们在日得中重拾对语文的喜爱:“从来没有想到,语文课堂竟然是可以这样的过瘾”(张晓莹)、“下课铃声响了,这不是辉煌的谢幕,而是走向辉煌的开始!”(邵帅)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展现出来的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浓郁的兴致,包括后来他们在学校评教评学活动中对我的高度评价,让我很有成就感。
   这一场初相遇,语文、课堂、我们,应该都是美丽的吧!
   (作者单位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