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区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如何提高山区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些地区的山区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探寻提高山区教育办学质量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山区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素质;思考
山区农村教育严重滞后,如何提高山区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山区农村教育的现状、特点及造成教育滞后的原因的分析着手,探寻提高山区农村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山区农村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1.山区农村教育的现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办好山区农村教育的难度更大,一是办学条件简陋,有的校舍严重不足,有的教学设备差,信息技术教育落后;二是尊师重教的风气不浓厚,虽然经过长期努力,人们的意识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少家长、群众存在诸如重男轻女和“会不会读书不要紧,只要长大会挣钱就行”的迂腐观念,影响了学校教育与家长教育的密切配合;三是教师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
2.山区农村教育的特点
目前山区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年龄越高,性别比例的差距越大,男生多,女生少。教师年龄老化,“半路出家”的偏多,科班出身的比例偏少,教师素质偏低。
二、造成山区农村教育滞后的因素
目前,山区农村教育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校舍紧缺,办学条件差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办学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随着小学生人数不断减少,相当一部分村小学呈萎缩状态,教师难配备,课程难开全,教育难管理,质量难保证。农村中小学危房虽然基本消除了,但由于教育经费短缺,不少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很多教室存在破课桌、破板凳、破讲台、光线暗等“三破一暗”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些村小学仍存在危房,校舍严重不足。有的小学十几位教师办公、住宿在同一座教室,有的小学住校生在教室里白天上课,晚上住宿,条件异常艰苦。
2.信息技术一片空白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落后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作为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校均按标准配备了网络教室、计算机室、远程教育等,并实现了校校通。这对开阔师生视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会带来极大便利。然而山区农村有的学生却从未接触过这些东西。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大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农村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办教师转编的教师和代课教师比例大。我县有一个镇小学有教师192人,其中民办转编的90人(含民办再进修达中师学历),代课教师45人,实际第一学历为中师学历的为57人。虽然民办教师中有一些素质较高的,但相当一部分是当年未经过考核和培训就上岗的“赤脚”教师,至今仍习惯于因循守旧教学,缺乏创新开拓精神,代课教师比例大,占23.4%,由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不愿从事仅800多元工资的代课工作,从而导致聘请优秀代课教师困难,已聘请的代课教师相当部分教学能力偏低。
4.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
目前,大部分民办转编教师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绝大部分年龄在55岁以上,以本镇为例,除中心小学外,其余村校公办教师平均年龄为56岁。这些老教师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对实施新课标有相当的抵触情绪,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致使教学改革难以推进。
5.长期指导思想封闭,跟不上时代的要求
由于山区农村长期以来以“分数论英雄”,包括主管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均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了新课程的实施和新课标的推进、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很多教师存在“学生只要考好就行,别的我不管”的错误观点。
教育要培养的是“英才”,而不是“庸才”。这就要求考核的指挥棒改变方向——由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
6.教师队伍不稳定,业务骨干为数很少
山区农村环境恶劣,生活艰辛,这是不争的事实,外来的教师在此难以扎根,待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教学能力比较强时就往县城或城郊调。另外,新补充的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也是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手”,教学经验缺乏,而且能力素质也有下降的趋势,这也不能不使山区教育难办。
三、解决山区教育滞后的对策
1.做好布局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校生源减少,许多教学点学生减少,甚至无学生可教。有的地方校舍建好没几年,学生却没有了;有些地方则出现了大量“麻雀学校”。这种分散办学的格局使本来十分有限的教育资源严重浪费。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创办寄宿制小学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应在教师队伍中营造一种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善于学习的氛围
目前,由于山区农村尊师重教风气不够浓厚,而且教师多半是民办转编,他们中存在着一定的小农意识,他们思想保守,缺乏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努力、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一股良好的师风教风,如何能有一种良好的班风呢?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J3SmtC+zldnFjmseZ/5g+yEu8APqSfwtwTkPHTQHuuM=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比如,赣县在全县教育系统内开展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和“办人民满意教育,树行业新风”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
(2)制订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不能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唯一杠杆。要从德、能、勤、绩多方面评价教师,努力倡导一种甘当人梯、乐为红烛的师德精神,逐渐树立教师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扭转考核方向,不宜把考核成绩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好坏与否和教师优秀与否的砝码,应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
3.搞好人事制度改革,推进聘任制的实施
当前,大部分山区农村乡镇仍是实行校长任命制、教师派遣制,这种现状有一定的弊端:其一是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种“端着铁饭碗随大流的思想;其二是教师难于管理,他们对上级制订的制度的推行落实抱着抵触情绪,他们认为“干好干坏工资照样拿,大不了就是考绩差少点钱,换个学校照样教书,又能把我奈何”?这种思想严重影响教师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和办学质量的提高,有的学校就在试行聘任制,高职低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制,使个别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差的教师淘汰或待岗。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潜力,便于学校的管理,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推行教师聘任制度总的原则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科学考核、合同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聘任机制,形成竞争择优、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通过转换用人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不合格人员调整出教师队伍。
4.抓好校本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当前,实施新课标成为主流,面对世纪之交的各种挑战,对教师的素质做哪些要求呢?
(1)具有改革意识,富有创造精神。
(2)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特别是要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观、师生观、人才观、质量观。
(3)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
(4)具有更高的社会文化科学知识修养。
(5)具备对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能力。
(6)具备对潜在课程进行设计的能力。
(7)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方法。
因此,要围绕这些要求安排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校本培训,使教师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基本功,以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总之,通过分析,山区农村教育差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归根结底在于教育投入不足,群众的意识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考核机制与时代不适应,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山区农村教育一定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斌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人民教育,2005(3/4).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对话.
[3]杜育红.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人民教育,2005(2).
[4]郭振武.学校管理.
[5]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解读中国教育.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