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撷英

2011-12-29 00:00:00
中国科技教育 2011年4期


  新闻
  
  2011-03-12中新网
  政协委员倡议将生存教育纳入课程
  2010年上海高楼的大火,近日云南盈江、日本接连发生地震。生存教育话题引起了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委员建议,从小学开始,生存教育就应纳入教学内容。
  
  2011-03-28科学网
  “我与院士面对面”青少年科普报告会举行——中科院2011国际化学年系列活动启动13位院士与中学生共话化学
  3月26日,来自北京市12所重点中学的300位中学生,与13位院士共同庆祝中科院2011国际化学年系列活动启动。2011年是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也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的前身国际化学会联盟成立100周年。随着国际化学年各式各样活动的开展,向来谦逊、低调的化学家们开始走上讲台,让公众理解和欣赏化学。
  
  2011-04-01中青网
  中国科协启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
  日前,中国科协为促进科普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举行启动仪式。中国科协“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旨在充分发挥科学共同体、全国学会和大众媒体的作用,结合社会热点、焦点开展科普,建立一个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的渠道。
  
  2011-04-01光明网
  科学家倾情科普“大手拉小手”
  一批退而不休、满头白发的老科学家组成科普报告团,长年深入全国各地学校,倾情科普“大手拉小手”,已成为面向广大基层的一支重要科普力量。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李晓亮说,今年的“大手拉小手”活动将向西部地区倾斜,让尽可能多的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和广大公众尽可能多地直接听到科学家们的演讲。
  
  2011-04-06京华网
  高二学生的地沟油鉴别术发明大赛获银奖
  在3月22日落幕的第五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中,民间发明人的“草根”作品备受关注,其中上海向明中学高二学生林立旖的地沟油鉴别方法首次“闯”进大赛并获银奖。因地沟油大都反复使用,其中动物油含量高,相比植物油,其黏度、冰点不同。于是她采用半导体制冷片,设计不同结构组合,通过温度鉴别油的成分。林立旖说,这一产品目前还在老师指下,进一步实验完善。
  
  2011-04-06中新网
  《十万个为什么》又要新编,问题将向青少年征集
  被誉为“科学家启蒙读物”的《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编纂工程已于日前启动。据了解,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在条目选择上将面向全国青少年征集,力求回答青少年最疑惑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们建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丛书将在形式上符合时代潮流,采用更多直观明了的图片,同时紧扣科学进步的脉搏,把低碳、环保等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根植于青少年读者的心问。
  
  观点
  
  2011-03-09光明网
  提高教育质量重在打好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两会期间提出,提高教育质量不是简单地开几场创新讲座,而是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而创新人格、创新潜质仅在一些课程上做微调是不够的,重在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崇高信仰与追求科学的精神。
  
  2011-03-10中国教育网
  把学生培养成为“他自己”
  华中科大校长李培根认为,这些年在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我们的改革还很少触及。根本问题是什么?就是教育要真正面向人。或者说,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李培根说,前年我接触到一位毕业才几年的校友,她说了一句让我很感慨的话:“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他自己。”这句话给了我震动,它很朴实,但是非常有哲理。
  
  2011-03-19科学网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抢购食盐也有科学精神问题
  中国科协近日在北京启动了“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致辞时说,“科普的重要性可以讲很多,但是实际上,看看前些天大家抢购食盐的事件,这里面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有想科学知识的问题,不光是知识的问题,也有科学精神的问题”。
  
  2011-03-22京华网
  抢盐抢出的教育问题
  日本的核电站泄漏影响到了国人的餐桌,炒作的流言借助网络、微博、短信,一夜之间点燃了公众的恐慌情绪。种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群体行为,折射出了大众独立思考能力的严重欠缺。按照我国目前的教育能力,且不论抢购风中有多少人接受过高等教育,至少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不在少数。抢盐抢出了教育问题中核心的一块——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抢购风中,我们能从人们的眼中看到什么?是盲从、跟风、不加思考判断。“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直接给目前的各级教育机构出了一个选择题:是继续以各级考试为指挥棒,还是贯彻规划,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脱离标准化的独立思考能力?
  
  2011-03-23新华网
  生命教育课应比照体育课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育,很少有与灾害管理、紧急避险与逃生等事关生命教育的课程,很少有学校和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经常性的紧急避险和逃生演习。我们应该将有关紧急避险与应急逃生知识和技能作为课堂的教育内容。如可以比照体育课的内容列入中小学校考试、考核的范畴,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应对火灾、风暴灾、水灾、地质灾害、地震以及反恐、反劫持、反抢劫等方面的演练。这种教育对中小学生会终身受用。
  
  2011-03-29光明网
  畸形考试正消解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坦率地说,我们今天加于孩子们身上的学习动力,是一种利益与压力混合的动力——不好好学习,就不能上好大学,将来就没有好的工作、优越的生活——而没有把学生的探索求知,当作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在刚刚闭幕的第31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校长论坛”上,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用具体例证说明,目前,一些畸形考试正消解着孩子们的创新精神,而过度关注考试是滞碍我国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因素。
  
  思考
  
  2011-03-17中国教育网
  PISA夺冠后的教育思考
  去年岁末,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试并且成绩排名“全球第一”的消息,再次引发了全社会对学生阅读素养问题的关注、审视和思考。PISA2009将文本认知方式分为“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方面。测试发现,上海学生在认知方式各方面分量表上的平均成绩均位居第一,但是在访问和检索上比较薄弱。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组长、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张民选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汲取大量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习惯了由老师提供现成的材料”。
  
  2011-03-26北青网
  “虎妈”争议的冷思考
  “虎妈”自受到媒体报道以来,在中美两国和世界不少地方都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和兴趣。在这一新闻开始冷却的时候,其实需要更加理性和清醒的冷思考,才会对于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助益。有中小学教师认为,中国教育可以保证孩子有饭碗,未必能出天才;美国的教育让一些天才脱颖而出,但整体的效果未必理想。这些说法当然并不是全面研究的结果,也不一定准确,但却是第一线的教师的体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虎妈”的事例看来,对于教育的成功与否存在不同的标准,而严格要求和自由发展、技能培养和人格健全都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如何平衡是一个难题。
  
  2011-03-31文汇网
  “人人读好书”并不等于“人人读一样的书”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刘宝剑指出,“人人读好书”并不等于“人人上一样的学校、读一样的书”,也许恰恰相反,只有不同的人上不同的学校、读不同的书,接受不同的教育,获得适合其个性特点的发展,这才是“人人读好书”,才是真正公平的、高质量的教育。
  
  2011-04-06新华网
  如何让孩子爱上科学
  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一时间“谣盐”四起,大小商店食盐被抢购一空。恐慌,源自科学知识的缺乏。一个老话题再次引起公众关注——科普。
  科普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科普事业发展的瓶颈。全国政协委员、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茅玉麟一针见血:“很多科学家往往不愿参与科普工作,认为科普是小儿科,写科普是不务正业。”针对这种观点,茅玉麟指出一个逻辑关系:科普离开科学家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没有公众对科学事业的理解,科学事业也不可能繁荣。因此,科学家有义务向公众普及他们熟悉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大家之言
  
  2011-03-30科学网
  杨振宁:传统教育并不是科学创新的拦路虎,扎实的基础却是成功的垫脚石
  杨振宁指出,传统教育并不是科学创新的拦路虎,扎实的基础却是成功的垫脚石,并希望亚洲人不要排斥传统的教育方式。杨振宁强调,现时拥有满心创意的科学爱好者除了要即时追踪世界每天在发生什么,更要尽早了解自己所好,确立发展方向。他指出,创意的三步曲是“好奇”(curiosity)、勇气(courage)和投入(commitment)。
  
  2011-04-01新民晚报网
  少儿科普读物最好每篇都够资格收入小学课本
  儿童科普书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叶永烈看来,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给孩子们金子,不如传给他们点石成金的手指。叶永烈将《十万个为什么》定位在少年儿童科普读物。比起深厚的科学素养,写作功夫更是需要讲究。在叶永烈看来,《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短小精悍的科学小品,“最好每一篇都够资格收入小学课本。”
  
  调查
  
  2011-03-12中青网
  中小学择校居教育难题首位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680名公众的“两会民调”专项在线调查显示,在教育领域,68.3%的人认为应优先“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推动教育公平”,65.2%的人选择“幼儿园收费高、入园难的问题”,58.9%的人选择“提高大学教育质量”。
  
  2011-03-16人民网
  调查显示75%高中生感觉与父母交流有问题
  日前,中国人口宣教中心发布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2010年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问题突出。调查表明,从小学到大学,人际交往能力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75%的高中生感觉与父母交流有问题,80%以上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人际交往能力差是降低他们自信水平的重要原因。
  
  2011-03-20中青网
  谁动了孩子心理健康?
  有关专家表示,我国三亿多未成年人,他们最弱的是心理健康。早在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对我国中小学生调查数据显示,80%左右的中小学生是心理健康的,有16.4%的小学生、14.2%的初中生和14.8%的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而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不超过5%。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曾对中学生心理咨询问题作过统计分析,发现42%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问题,27%来自于学习的问题,还有20%是来自于自我方面的问题,关于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不到10%。
  
  异域传真
  
  2011-03-18科学网
  《科学》社论:让化学成为真正的“中心科学”
  3月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社论——《鼓舞人心的化学》,对化学在当今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以及应该受到何种待遇展开讨论。社论认为,化学是解决当今包括能源问题、疾病治疗新方法在内大多数棘手问题的原动力,应该借国际化学年这个契机引起世人的关注,运用基础研究的力量解决那些让人畏惧的挑战,让本世纪成为化学的世纪。
  
  2011-04-01Education Week
  科学竞赛与校内课程整合
  美国的许多中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科学研究,参加科技竞赛。而很多教师正在努力将科技竞赛与学校课程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这些竞赛正好符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教学的目的。不少学校加强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内容。通常教师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希望参加的竞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和课外开展项目研究。教师在学生准备和参赛的整个过程中,根据他们的研究过程记录与成果的书面和口头报告对学生进行评价,在竞赛中是否获奖并不作为评价标准。经过几年实践,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和接受挫折方面有明显提高。
  
  2011-04-01Education Week
  校外科学教育作用日渐增强
  美国全国研究委员会(NRC)2009年的报告《在非正规环境下学习科学》称,人们在非学校环境中学习科学的潜力不可低估,校外学习科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动物园、水族馆、科学中心、科技俱乐部、课外活动和竞赛,甚至连树林散步、科普类电视节目和互联网都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报告称,非正规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没有考试、分数和学校用来评价教育效果的常用手段。而学习效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记忆和其他狭隘的考查手段,还应包括对非正规环境能有效促进的智力、态度、行为、社会和参与能力的考查。近年来,政府和各类基金会投入资金加强课外活动项目的设计、教师培训、影视作品开发,对低收入人群和少数民族人口前往科普场馆参观也给予优惠政策。报告指出,尽管政策和资金投入都有增加,提高非正规教育的质量仍需要更多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2011-04-06NSTA
  为科学教育者打开金色大门
  3月10~13日,近万名科学教育者参加了美国教师协会在旧金山召开的年度会议。会议不但为教育者们提供了与同行分享经验、方法和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表彰了17个奖项,奖励其会员中的优秀教育者。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派出以牛灵江常务副理事长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并就两个机构间未来的合作进行了会谈。
  
  2011-04-04The New York Times
  谷歌举办首届科技竞赛
  谷歌是“搜索引擎”的代名词。而现在对学生而言,它要成为“科学”的代名词。即将举办的首次“谷歌科学竞赛”将是面向青少年的计算机、空间探索和医药技术的全球竞赛。谷歌科学节与其他科学竞赛活动的区别在于:参赛者通过谷歌产品如Gmail、YouTube等产品在线提交研究项目,让很多地理遥远和交通不便的青少年利用网络参与活动。竞赛的主办者称举办的目的并不是吸引长期客户,而是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并将从科学中获得的乐趣传播给他人。在教师面临缩减经费预算、缺乏足够时间和资源指导训练学生的今天,谷歌以这种形式举办科技竞赛活动有助于在全美推动科学和数学教育。竞赛的获奖学生将获得参观谷歌实验室、加拉帕格斯群岛游、参观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或在乐高公司实习的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