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天花板

2011-12-29 00:00:00刘霏霏
家庭百事通 2011年2期


  你或许正在抱怨:遭遇瓶颈,职场处处都是“glassceiling(天花板)”。只是,有的人早早“触顶”,有的人却善于突破。
  
  职场“天花板”之上是更高的职位和更丰厚的薪水,那层“天花板”看起来薄、透甚至垫起脚来就可以够到。可事实上,它很难捅破,上面的空间只是看得见而碰不着。一项调查显示:职场的“三中”人士(中年、中层、中产)更容易遭遇“天花板”困境,到了一定级别后,晋升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局促,始终找不到突破的途径……
  
  “天花板”类型
  
  偷懒混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代表人物汪也(男,38岁,百货公
   司市场部经理)
  汪也进入百货业后从活动专员做起。资源客户主动找上他,并自行出方案、负责执行,汪也几乎用不着出力。他认为,百货业这一行资历最重要,年龄就是阅历、是机会,等自己过了35岁,到哪里也能当个副总经理。工作了10年,他当上了策划主管。他每天上班逛网站、玩游戏。一天,他真挖到了行内消息——大天公司的市场部经理刚离职。靠着朋友引荐,汪也顺利成了大天公司市场部经理,但他思维还没有上升到策略决策层,只能上传下达。汪也有个年龄不大、能力出众、脾气不小的媒介主管,他也乐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权给他。混时日、混资历、拿着不菲的月薪,晃到了35岁他还是个被架空的市场部经理。
  3年来,他托关系、找门路,但没有一家公司愿意聘他为副总经理。2010年11月,市场部来了新的运营总监,不允许员工“混时日”。汪也起初不习惯,但冲着开业后5万元的奖金、福利便勉强工作,真正上岗后他才知道自己能力原来那么“烂”。运营总监告诫他:偷懒、混时的“混世魔王”将要被淘汰。
  
  自恃有才,
  仿佛一身本事却没有机会施展
  ◎ 代表人物王 靖(女,36岁,某消费
   品渠道主管)
  渠道拓展、规划与执行营销方案……用“脚打后脑勺”来形容王靖一天的繁忙真不过分。而王靖的部门经理每天很轻闲,管理好渠道执行主管和创意执行主管就足够了。
  王靖不服,认为自己的业务十分精通,若是她当部门经理,一定比他人强。抱着非经理不当的目标,王靖接连向一些公司投简历、参加面试。半年多的时间,她终于获得一家小食品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职位。到了新公司,王靖才发现,做市场的要了解创意的表现形式,将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如何区隔目标对象,采取什么样的诱因得到他们的反馈……王靖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并没有把业务学到精湛的地步。她又由于对创意执行工作缺乏了解,使下属并不认同,让她陷入被动……没过试用期,王靖又继续当渠道主管。她苦恼地想,职场哪有“天花板”,更多的是自己的实力不够所致!
  
  成就倦怠,
  找不到向上的动力和方向
  ◎ 代表人物于 飞(男,38岁,资讯公
  司执行总经理)
  于飞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资讯业,从职员干到项目经理。8年来,他日复一日地做同样的工作,即使跳槽也是原职。于飞觉得没有了向上的空间,一度陷入绝望。过了37岁,于飞决意辞职。总裁念他服务多年,便破例让他担任总裁助理。于飞本想向总裁学习,却发现自己成了“打杂人”。他的工作是监督项目的进展情况,与总裁开会、代替总裁出席活动。于飞原来是在团队中发号施令的领导者,单向沟通让他养成了霸权管理。总裁助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于飞的辅助性职能,是合作式的沟通。于是,这种从技术管理职位向管理类工作的转变给于飞带来了迷茫的情绪。
  2个月后,于飞又提出辞职。总裁观察他执行每一件小事过程中展现出的能力,了解到他的为人和行事风格,认定他有执行总经理的潜力。总裁明确地对他说:“你实质是希望职业生涯能够转型,你做技术是一把好手,所以我给你机会。通过总裁助理的工作,完善你管理的短板,为未来成为执行总经理做好铺垫。”于飞终于领悟到总裁的用心良苦,开始把做每件事当成进步的垫脚石。1年后,当于飞能代替总裁独立处理事务性工作并给总裁战略性启发时,总裁任命他为执行总经理。
  
   业界点评
  
  善于突破,不当“触顶”的苦恼人
  ◎ 嘉宾 李红杰(江西先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传媒学院招生办公室主任)
  
  对许多人而言,职场上不存在“天花板”,而发展受限的原因无外乎是自我设限,实力不足,即个人自身能力停滞不前、眼界狭隘,不具备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能力。仔细说来,职场“天花板”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是偷懒混时型。自己没有意愿设定更高的目标,不愿意努力,强调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没有认为自己在行动和合作中应该扮演合适的角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们只做最低程度的努力,做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不知怎么改变现状,却一心妄想升职、高薪。根本解决这类职场人的“天花板”途径是目标集中、持续奋斗。想选择什么样的职位,需要全神贯注地思考、准备、决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并持之以恒。改变需要时间,加强调整目前的思考及习惯的运作模式。注意,对调整可能造成的暂时不适和痛苦做好思想准备。
  二是自恃过高型。他们每天工作繁忙,使自己筋疲力尽。生活充满重复而乏味的工作,没有稳定的节奏和上升的空间。职场没有怀才不遇,只有反思是否自己学艺精湛,一旦机会得到能否把握。切身了解到自己的职位在公司中的地位,通过接触面的扩展,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些职业架构看起来是“天花板”,但实际上仍有机会。因此,要考虑本职工作是否有纵深的拓展空间。
  三是成就倦怠型。此类职场人经验丰富,能力很高,待遇不菲。他们固守现状并非绝对不能接受,但又心有不甘,不想年复一年地在原位踏步。这就需要他们突破眼光和经验局限,从自己的领域里跳出来。他们需要更多地去接触跟职位或未来目标相关的工作内容,从专一型人才转化为全面型人才。他们需要大胆地设计职业规划甚至转换工作岗位,向更高层次的空间拓展。
  职场“天花板”的存在不是状态而是心态,强化自己的专业素养,具备可以借助机会的专业水准,在有限范围内尝试新的角色。有了明确的规划后,需要坚定地沿着设定的路线,要视所有的挫败都是前进的垫脚石和检验能力的试金石,彼时会发现:职场“天花板”,神马都是浮云。
  
  温馨提醒
  
  看淡升迁,超越职场“天花板”
  面对职场“天花板”,有的人早早“触顶”,有的人却芝麻开花——节节高。究竟我们有没有触到一个实体的天花板,从而需要转变职业,还只是自己的心理“天花板”,适当调节就可以顺利泅渡?
  要排除职场“天花板”是自己“钉”上去的可能性,职场小说《第N种危机》的作者叶耘提醒我们要明白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的职业规划够清晰、够有战略高度吗?另一方面,我们的职业定位是主动性成因还是被动性成因?很多人都沉迷于“工作轻松、高薪、高福利”的追求中,直到朋友陆续升职才开始迫于压力而制定目标,这种成因多半是不健康的。
  有些东西可能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现象,却被我们总结成一般性的规律,而我们越是了解、认同这种规律,这种规律的作用似乎就更强烈了。职场“天花板”理论或许就有这样的效应,从而不断地困惑着我们。只要常怀以下“二心”,大多能看淡和超越职场“天花板”。
  我们要有敬畏的心。哲学家康德曾说过,要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其实,我们不仅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对生活中的人和事都要抱有敬畏的心态。只有敬畏,才会感恩;只有敬畏,才会尽责;只有敬畏,才会充满真爱、激情。身在职场,我们理当敬畏公司、敬畏事业甚至也要敬畏那所谓的“天花板”。职场波澜起伏,很多人不是因“天花板”而驻足不前,却因为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而永远达不到自己的山顶。
  我们还要有学习的心。人在职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或者说,只有成长,才能成功。成长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学习,而学习也是职场成功人士所共有的、最宝贵的优点。但很多人只是把学习作为一种工具、一块敲门砖,临时抱抱佛脚,最终只能走走停停。在敬业者的眼中,可以学习的内容无穷无尽,无论是哪份工作、哪种岗位、哪个职位,都会让我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和成长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职场“天花板”,都挡不住我们学习和成长的脚步。
  对于职场“天花板”,我们可以信其无。对于那些勤奋敬业、拼搏成功的人来说,也许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职场“天花板”。
  小贴士:“神马都是浮云”是2010年最流行的网络语之一,是“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更多地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淡然境界。据2010年12月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在一系列网络语投票中,“神马都是浮云”使用率高达66.7%,“给力”则以63.2%的使用率居第二。
  (编辑/木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