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

2011-12-29 00:00:00龙林
考试周刊 2011年25期


  摘 要: 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已被归入素质教育范畴,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山区的中学美术教育由于不参加中考,仍然处于被冷落的地位,成为义务教育阶段十分薄弱的环节,导致美术教师思想松懈、认识错位,成为“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安乐主义者。本文对如何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美术教学 高效 构建
  
  美术学科不再是单纯的技能学科,而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是一种文化学习。它不但承担着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并内化地陶冶其人格情操的教育任务,而且承担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扬的教育任务。学校应该充分认识美术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引起高度重视并给予大力支持,踏实顺利地开展这门课程,而不是流于形式。
  一、运用置疑的教学方式,唤起兴趣
  兴趣即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可能形成各种兴趣: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引起的间接兴趣;有产生于活动过程中在活动结束后即消失的短暂兴趣,也有成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卡耐基说:兴趣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愿望,有效地置疑问难,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寻找知识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要用婉转语言(如:很好、很棒、假如、会更好)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类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引导,形成能力的动力源。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造空间
  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突破封闭的课堂教学限制,打破教室对于师生的限制,结合课堂活动及兴趣小组活动模式,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去感受美、发现美及表现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实施室内与室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习任务可以在一堂课内完成,也可以在几堂课内完成,甚至是更长时间,如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性学习、单元化学习。单元化学习即课题化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拓展时间和空间。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学校的多媒体及网络设施开展网络教学,用以拓展时空教学空间。教室是我们实施教学内容的重要场所,但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减少束缚和压抑感,为学生创设敢于表现、乐于表现的空间,营造自由、大胆创作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美术课的教学效果。如在《画嗅觉》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花园中,让学生一边闻闻身边不同的花的香味、草的气味,一边说说不同的感觉,尽情地感受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再进行创作,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受益终身。
  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立足实践
  美术教学“生活化”是将美术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的能力。《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生活化”要求,这成为美术教学的指导思想。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人是活动的主体,只有主体在活动中理解生活,逐步淡化知识的教化,张扬主体者的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尝试,才能主动地融入生活情境中并学会生活。
  四、运用电教化的教学手段,显示直观
  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概念”一课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用不同颜色从这一亮点作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
  五、运用激励化的教学语言,树立信心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力就有可能发挥到80%—90%,甚至更高。因此,激励是美术课堂教学中不可轻视的重要手段。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美术教育的宗旨和灵魂就是培养与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违背这一点,美术教育就失去应有的意义性。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通过鼓励学生自我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创造意识。第一,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第二,鼓励学生多写生, 大自然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
  总之,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高效的美术课堂便是一句空话。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就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