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2011-12-29 00:00:00白露
考试周刊 2011年25期


  摘 要: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高校,都在贫困生资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呈现出重视经济资助、忽视精神抚慰,重视制度规范、忽视情感需求的问题,导致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认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从人文关怀入手,以关怀学生精神家园为基础,以培养建设学生自信自强为资助目标,促进贫困生工作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 人文关怀 有效途径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无疑为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昭示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转向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怎样实施人文关怀就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大学生主体的人格倾向由群体人格向个体人格演变,个人的自主独立趋势更加突出。
  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贫困生问题逐渐从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凸显出来,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校贫困生助学金工作,一方面资格认定具有片面性,在评定贫困生助学金之时仅仅注重其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基本条件,而对贫困生是否发奋学习与努力上进加以弱化,让助学金变成实际上的“救济金”。另一方面由于助学金的面不断扩大,某些家庭经济本来是不困难的学生,看到一笔不菲的直接的经济收入,产生不平衡心理,在进行贫困生助学金评定之时,利用各种渠道对申请材料进行造假,并且利用各种“人气”来获取助学金,这类学生钻助学金评定的空子,让助学金成了这些学生的“享受金”。
  资助类型、资助人数众多而导致实用功利思想和工具理性价值取向与贫困生个体的精神关怀的矛盾,即重视物质投入、忽视精神抚慰。贫困生资助工作较少注意到贫困生的思想、心理及自身发展等精神方面的多重需求,未能给予受助者充分的理解与关爱。在具体的工作实施中,强调国家及学校制度的规范性,忽视受助学生的情感需求,缺乏对贫困生在人格发展和心理状态中所面临问题的指导。重视一般群体的需求问题,忽视个体差异,传统单一的教育方法很难满足贫困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切实关注贫困生的实际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资助理念,把人文关怀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帮助和引导贫困生走出思想和心理上的困境,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构建以人文关怀为主的贫困生资助有效途径
  (一)尊重差异的原则。
  在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位贫困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主体,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应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重视个体需要的多样性和教育的层次性。提倡个性化教育与关怀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个体差异,让贫困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己对自己负责,真正做到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决定该做什么、何时去做、怎样去做,从而让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以爱心为基础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可以平抚贫困生的情绪,缓解他们失衡的心理,抚慰他们敏感的心灵,帮助他们克服暂时的困难,引导他们用理性思维和长远眼光去谋划未来等,因此,贫困生资助行为在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1]
  (二)以人为本,培养贫困生的健康心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发展为本,“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相对弱势的群体,所以在资助工作中更要以学生为本,在工作实际中彰显人文关怀。
  许多资助活动主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贫困生资助政策和设置资助活动,往往淡化贫困生个体的情感、精神欲求而更多地注重于社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眼光难以落在对人性的完善、人格的发展和对人的尊重与关心上,其本身在培养贫困生的独立性、主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内在的固有的育人功能及对贫困生自身发展的意义也被弱化。
  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独立人格,在资助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不断过滤与消除人格品质中的不自信、被动、依附、偏激、狭隘等消极因素,提升他们人格品质中的优良元素,培养他们对国家、民族的由衷热爱与责任,对社会、集体的积极担当,对生命、生活的主动创造的精神。通过资助使学生深刻领悟自身在与世界的关系中,“我”不是永远的被资助者,而是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的主体,而且是社会和民族的担当者。这是塑造贫困学生独立、自信人格的关键。因此,贫困生资助中的人文关怀,在塑造学生独立人格方面,其实质就是一种尊重、理解和关怀,是肯定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尊重他们应当拥有的权利,挖掘他们深藏于内的潜能,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的热情,为他们将来的择业储备更多更强的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建立经济扶困为主的人文关怀。
  没有经济帮困作基础,心理扶贫工作的开展将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应通过不断完善“奖、贷、助、减”等制度和措施,提高帮困的水平,使贫困生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工作实际,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从保障弱者的权利开始,充分考虑贫困生的感受,考虑到他们本来就有一颗较为脆弱的心灵,在具体措施和方法手段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如大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又称勤工俭学,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使大学生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勤工助学可以破除贫困生的“等、要、靠”等思想,帮助他们通过自己劳动换取的报酬来解决生活困难。其次,通过勤工助学,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起自立自强的精神。最后,勤工助学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劳动能力、道德意识都会逐步提高,为日后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视阈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服务的不只是贫困生当前的需要,更是服务于其长远的发展。根据学校、社会的工作条件,依据贫困生的客观需要,引导、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资助,适应从单一的福利性资助向鼓励性资助相结合的转变;由经济困难的帮扶到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与价值体系,到学业的进步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而到其内部思想道德素质发展形成,引导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努力,将对贫困生的全面关注贯穿于整个资助过程,让贫困生在受助中的知与行、受动性与主动性、社会性与个体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弘扬、培植贫困生的主体性,使贫困生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主体,以切实保障贫困生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要在符合正义原则的前提下,使社会再分配体系通过灵活多样、充满人性温情的方式照顾和关爱高校贫困生群体。
  参考文献:
  [1]莫飞平.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伦理解读与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6.
  [2]张乾熙.高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J].管理科学文摘,2007,(7).
  [3]崔金宝.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策略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8,(3).
  [4]王健,罗玉晶,王天崇.对贫困大学生的研究及教育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07,(9):35.
  [5]胡相峰,薛深.高校民主评议贫困生制度的伦理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