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其着眼点在于老师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首先,“以人为本”强调学生要全面发展,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要受到应有的教育,老师在培育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的要求要一致,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的宗旨不能动摇。其次,在初中教学中从教育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交往中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培养“合格而完善的人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型人才。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精确定位教学目标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一标准是思想政治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如七年级的课程目标是:对思想政治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信心,与教师和同学就熟悉的话题交换信息,等等。但这只是整体目标,我们应该细分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堂课。每堂课所设计的目标应该是班级的80%的同学可以达到的,过高,学生达不到,就会失去学习政治的信心;过低,起不到培养的作用,也就是说,目标设计要有层次,学生的水平是不同的,不可能每位同学都达到相同的目标,所以要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三、研究教学内容,合理选用教学资源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内容构建和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角色,而教材只是教师自主构建和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基础和核心。新课标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读教材并进行灵活运用,包括补充、删减、扩展和调整教学顺序和方法。教师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树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以言语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语言运用规则和技巧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设计合理而又流畅的教学流程
设计合理而流畅的教学流程是课前准备的最重要内容。教学流程的设计是在以上三点基础上进行的。设计教学流程,除了常规设计外,我认为以下两个内容特别重要。
1.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控制好教学环节,特别要设计好各个环节的衔接;预想各个教学环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也就是说,设计好新旧内容之间的衔接语言或动作,使学生明确所学内容或活动的作用,明确活动大致的时间;教师对教学内容或活动的结束作出提示,预留学生提出疑问的时间,总结所学内容或活动并进一步升华。在设计时,可以考虑把生活中的要素引入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使思想政治课堂具有真实的言语交际性质,以便培养学生得体运用政治的能力。
2.设计新颖的开头,努力让学生上课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状态。“万事开头难”,课堂开始非常重要,它或多或少决定一堂课的成效。如果一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都调动起来,接下来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纪律问题。上课时尽量少和不默写概念、读课文,可以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政治课的状态。
五、科学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倡导课堂生成,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但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课堂。设计科学合理的、适应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这可以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问题、教学活动、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语言等方面下功夫。
1.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设计。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著的,课文内容的选择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反映了教学总目标。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信赖教材,并用好教材,但我们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的实际,适当调整或补充一些内容。如学法用法这一部分,根据农村道路和交通迅速发展、交通事故较多的实际,可增加交通法的知识,教学生遵守交通规则,学会自我保护;同时让学生了解作为一名驾驶员,应该怎样安全合法驾驶。又如九年级的第一课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针对目前学生的责任意识普遍缺乏、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突出的现象,用一课时的时间是难以达到三维目标的,可拆分为两个课时,让学生有时间去体会、领悟、内化“负责”的实质,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2.教学问题的有效性设计,包括课堂提问和课堂训练。老师设计的问题的效度,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无效,思维没有得到启迪;问题设计过于深奥,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是不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有效的问题是不可能只用Yes或No就回答的,也不是一看就明了的,而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能想到的、通过讨论或教师启发能悟出的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快乐、享受思考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如在讲《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闭关自守为什么会导致落后?这个问题仅凭书中邓小平的那段话是不能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的,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可为后面的教学奠定基础,使学生更能理解、支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课堂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不能是重复性作业或书本知识的搬家,重在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