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

2011-12-29 00:00:00杨军
考试周刊 2011年25期


  摘 要: 体育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视的一个环节。一堂成功的体育课会安排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运动负荷量。但很多体育课,只是追求学生随意娱乐下简单的“快乐”,没有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系统性的练习,或者是在练习程度上没有考虑学生身体的承受能力,造成训练损伤。如何保证体育运动负荷安排合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训练健康水平是当前体育教学人员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体育运动负荷量的内容、认识、原则及方法谈谈对体育教学运动中负荷量的调整与控制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怎样确保学生劳逸结合,真正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保证德智体劳的全面发展的探究。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运动负荷 调整 控制
  
  一、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内涵
  近年来,国内大部分学校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运动负荷要求淡化,所训内容或者所训的要求不符合标准的现象,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阻碍了学生身体健康的良性发展。何谓体育运动负荷?从教学的角度将就是人在做各项运动训练时,自身的身体所承受的生理上的负荷,其包括训练负荷运动强度及训练负荷运动量两个方面。如果运动负荷量过小,就会大大降低训练的标准,则达不到身体锻炼的要求与目的;如果运动负荷量过大,就会造成学生身体承受能力超出极限,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不管是运动负荷量过大、过小,对完成教学任务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都很不利。从训练适量的本质来看,合理地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仅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体育教学水平稳步提高。然而在大部分的体育教学课上还是不能看到系统有效的训练方式。学生能够承受多大的负荷量呢?这是由学生众多的客观因素决定的。那么在训练内容选择之前,教学人员要对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还有运动能力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训练分类,针对不同客观条件的学生适用不同负荷量的训练强度和训练内容,以达到训练提高的目的。由此可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根据不同的客观因素增加或减少负荷量,并对所训负荷量进行科学调整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二、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方法
  身心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积极的连续变化过程[1]。体育课是学生排解学习和生活压力、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素质的课程,然而大部分体育课却被学生当作了嬉戏玩耍、简单“快乐”的游戏课,忽视了运动负荷这一重要指标,对身体锻炼不够重视,歪曲了体育课存在的真正用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体育课成为了自由活动课,教学人员不再注重体育运动负荷量的调整和控制,一节课都是在散漫或是没有任何身体锻炼中过去。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好负荷量呢?负荷量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呢?
  (一)体育训练课应该安排怎样的训练课程以达到有训练负荷的目的。
  体育教学人员都是经过相关技术培训的专业人员,对怎样安排课程,哪种课程的负荷量大或小应该了如指掌。因此,在训练前,教学人员应该对上课前的训练科目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训练科目的合理搭配,根据不同种类、不同负荷量、不同要求的科目进行分类训练。教学人员要安排好训练时间,控制好负荷密度,充分起到锻炼身心的目的。与此同时,教练人员要秉持着“快乐训练、锻炼身心”的原则,加强趣味性训练,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学生在愉快、欢腾的气氛中学习。
  (二)如何合理地调节运动负荷节奏。
  影响学生负荷能力的客观因素比较多,比较复杂,采用怎样的负荷训练课程,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具体生理状况、心理变化,并结合训练的特点、气候因素等条件,确定好整节课的训练负荷程度。一般情况下,训练负荷量是按照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曲线形方向进行控制调节的,并根据动静交替、高低结合的训练原则,确保训练负荷的有效控制。
  (三)根据专业知识,把握训练方法。
  体育训练课是以学生身体锻炼为目的的训练课程。那么,教学人员应尽量做到“少说、多练”,力求语言精练,训练有效。教学人员应当利用专业知识,精心设计出一套适合自身教学的训练方式,紧紧围绕这一训练方法,展开有效训练。同时,教学人员还要充分利用好时间,避免时间浪费,对于排队、变换队形、集合等间隙要减少时间的流失,多安排竞争性的训练科目,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否充分地参与进来,以达到训练负荷的目的。在训练过程中,教学人员要根据前半节课训练负荷的程度,对下半节课的训练负荷量进行适当调节,将个人训练和团队训练完美结合,在训练中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责任感及集体荣誉感。教学人员要充分利用好当前的教学器械,做好相应的器械训练,调节好学生的训练科目,培养出学生的训练兴趣,确保训练负荷目的的有效完成。
  三、体育运动负荷的根本性原则
  (一)合理安排负荷量,寓教于乐,快乐成长。
  学生是一个青少年的团体。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学人员不能对身体素质要求过于严厉苛刻,应根据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不同科目的要求,安排好训练负荷量,以达到“寓教于乐,锻炼身心”的目的。心理负荷是指由两种不同的负荷引起的心理作用,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变化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反应,使自身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2]。教学人员应将运动量小与运动量大的科目交替进行,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负荷调节。譬如,训练强度大的有跑、跳跃、部分器械运动,各种篮球足球比赛等内容;训练强度小的有投掷、走、部分器械运动等组合。教学人员要把握好学生的兴趣取向,利用各种积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使其在快乐的气氛中锻炼身体。这就需要教学人员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各种科目的组合,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各种不同的负荷训练,以达到“寓教于乐,快乐成长”的目的。
  (二)在训练中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变化,掌控负荷量的调节。
  在不同的负荷状况下,学生在训练中表现出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是不同的,这需要教学人员在训练中对学生的状况仔细观察,并及时做好沟通。一般情况下,运动负荷强度的检测方式有观察法、询问法和脉搏测量法。在训练过程中,教学人员要通过对学生的表情、脸色、出汗量等生理外在表现,及时作出反应,判断负荷量对其的影响,并做好调整。在训练结束以后,教学人员要对训练中不适应的学生检测其脉搏,并主动询问学生训练后的感受,做好登记。与此同时,学生也要适当调节自己的负荷量,当负荷量超出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要及时通知老师,降低训练负荷量。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学人员要多观察、多总结、多积累,在工作中提高对运动负荷量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四、结语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条件,安排每项运动的负荷量[3]。当前,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态势。如何抓好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量是青少年体育训练教学中应着重把握的要点。我们只有正确认识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重要性,才能真正把体育课的训练要求落实到位,才能在确保学生健康的同时,使其在快乐、欢愉的气氛当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才能使体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入、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M].高等学校教材,2000.09.
  [2]顾渊彦.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有待完善[J].体育教学,2007,(2).
  [3]罗希尧.中学体育教材教法[J].高等学校教材,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