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让英语教学更具实效

2011-12-29 00:00:00朱岳平
考试周刊 2011年25期


  摘 要: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语言本身、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要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努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消除由于文化差异给教与学带来的障碍,从而使学生达到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 文化背景知识 渗透 英语教学
  
  语言是文化载体,文化是语言形式所负载的内容,一种语言总是储存了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语言本身、语言的学习和运用都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每种语言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地域、历史等色彩。我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我国中学生对英语的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进而发展为一种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消除由于文化差异给英语教与学带来的障碍,从而使学生达到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对于文化的内容有人用“大写的文化”(Culture)和“小写的文化”(culture)来表示。所谓“大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等;所谓“小写的文化”指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禁忌幽默、风土人情等。中西文化是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的,从小写的culture来看,中学英语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两个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例如:在饮食方面,英国人最喜欢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鱼和薯条),而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往往有许多人喜欢吃饺子(dumpling)。就餐时英国人使用刀(knife)和叉(fork),在中国用的却是筷子(chopstick),对于英美国家的许多人来说,他们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东西。另外,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还有喝午茶的习惯,而且往往喜欢在茶里加上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在中国车辆靠右行,而在英国则相反,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会交际方面的差异,包括问候、称呼、介绍、赞扬、致谢、问路、约会、告别等。中国人喜好当面赞扬对方,贬低自己,“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当面称道对方,对方会认为说话者有某种目的或企图;另一方面,当别人称赞说“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时,中国人往往回答说:“不好,不好,比起你还差远呢!”而英美人则会说:“Thank you.”这种情况下中国人之间谈话若用英美方式来回答就会让人感到不谦虚,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谦虚是一种美德,而从英美文化来看,这是自卑和无能的表现。另外,因历史、文化、民族、国家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人名表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姓和名的顺序上。如:Go for It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 1区别英文和中文的姓和名:Gina Green:Gina(名),Green(姓);张明明:张(姓)明明(名)。可见,用汉语表达姓名时,一般姓在前,名在后。而英文表达姓名时则名在前,姓在后,与中文恰好相反,有时也可以用Middle name(中间名)。需要强调的是,用Mr./Miss/Mrs.称呼人时,后面用姓(Miss Green)不可用名(Miss Gina),因为这是中国人通常犯的错误。在称呼方面还有“dear”(亲爱的)这个词,在英国无论男女老少之间、上下级之间都可以使用,在中国则不能随便使用,否则会造成误解。可见,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母语和英语互译,这种方法往往会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所学语言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还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以使学生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针对上述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为此,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初中英语课本选材广泛,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美术、经济、自然等各个领域,教学中注重有关背景知识的渗透,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例如,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9阅读文章“Have you ever been to Singapore?”向学生介绍新加坡的国旗、语言、地理位置、官方语言、人口、货币、旅游胜地、饮食、购物、新加坡夜间野生动物园等文化背景知识,通过对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使学生对新加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专家认为影响阅读理解有两大因素:一是大脑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程度与速度,另一个是“眼球背后的东西”在起重要作用。所谓“眼球背后的东西”,就是指阅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丰富,那么他在阅读时理解的速度就比较快,理解的程度也比较高,反之就会影响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程度。例如:在某篇文章中出现“go to the sea”(下海)一词,一方面它是“进入大海游泳、嬉戏”之意,另一方面则表示“经商、做生意”,如果你不理解“go to the sea”的两种含义,那么可能会曲解文章的整体含义。
  (三)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让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中讲出得体、恰当的话。然而,语言的得体性离不开文化知识,我们从日常的交际错误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交际错误分为两种,一是语言本身的错误,二是文化性的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文化性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在与英语本族人交谈时,他们往往对外族人在语言、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例如:学生们在商店里或街上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非常尴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该怎样回答。因为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能使用,而且对英美国家的女士来说,她们尤其不喜欢别人问及年龄。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时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解。比如见到一个熟悉的外国人,出于礼貌,想打个招呼,便说:“Hi,Mr Green,where are you going?”这样一句话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正常的,而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人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也许他们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这不关你的事)”其实,在英国,人们相互见了面,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How are you?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isn’t it?”而在中国,人们相互见了面会说:“你去哪里?”或“饭吃过了没有?”这对英国人也容易造成误会,他们会反过来问:“No.Are you planning to treat me to a meal?(你打算请我吃饭吗?)”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有许多中国留学生,他们的英语词汇量很丰富,语法也掌握得很好,可是到了国外,却无法与外国人开展交流,或者在交谈中出现许多Chinglish(中国式英语),就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我们的在校初中学生是在不具备大量接触英美人士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形下学习英语的,而且社会阅历尚浅,社会文化知识了解较少,所以,要想帮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英语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加强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二、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策略从英语教学角度看,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应是一种密切结合语言的教学,也就是说,要将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渗透于语言教学之中。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寓于语言教学之中。文化背景知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应优先考虑语言教学的要求。目前初中还不可能开设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专门课程,所以只能按现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讲什么,重点是要讲解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和交际用语,除讲清其概念部分外,还要讲清它所含有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4讲到“floor”一词时,老师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如“He lives in the twelfth floor.”(他住在第十二层楼)。英美两国表达的方法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把二楼叫作“first floor”,三楼叫作“second floor”,一楼叫作“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国,人们不喜欢13这个数字(宗教原因),认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层建筑和宾馆里不设13层楼,也没有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其次是创设有利于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学习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学习外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及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内外活动时间采取对话、表演、唱歌、看录像、做游戏、开Party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英语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例如教学涉及Christmas内容时,为了能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有关圣诞节的习俗,更好地掌握有关圣诞方面的专用词汇,可以在班级里搞一次较为逼真的圣诞晚会,如装饰圣诞树(Christmas tree),在树上挂上彩灯、彩球,树尖上挂上星星、小天使等,互送圣诞贺卡(card),让一位同学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给同学们赠送圣诞礼物(Christmas present),同学们一起唱圣诞颂歌、用英语表演节目等。学生们个个如身临其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切实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要给学生一双放眼世界的眼睛,使他们学会与来自不同社会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制度的国家的人们和谐共处,学会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共同生存和发展,从而真正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