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数学教学中要恰当选取学具操作内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准确把握学具操作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学具操作程序,有助于学生良好认知的形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具操作 内容 时机 程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所谓学具操作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皮亚杰指出:“那种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在教学中仅靠语言而忽视动作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年幼的学生理解算术知识和几何更需要动作。”赞可夫甚至把操作能力列为智能培养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那么,如何恰当地组织学具操作活动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选取学具操作内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置让学生参与学具操作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给他们操作学具的机会。通过动手摆一摆、量一量,让学生体会操作、探索、发现答案的乐趣,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萌发创新的灵感。因此,要从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着眼,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就必须选择好操作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之处强化学具操作活动,把教材中静态知识化为动态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不能搞堂堂操作、题题操作的形式主义。一般来说,推导抽象的法则、公式、理解应用题、辨析易混易错内容等,都可有计划地安排学具操作。如教学《认识正方形》时,我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学生通过操作,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准确把握学具操作时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9加几”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凑十法”,我就利用学具操作,放手让学生摆一摆,先在桌上摆9个小圆片,再摆5个。“看一看我们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怎样列式?你会通过摆一摆小圆片来算一算吗?比一比谁摆得又快又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