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就如何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角度,实现学生学习效能有效提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学生 数学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学生、教师、课堂三者组成了教学活动的统一体。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注重学生学习特性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抓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能动性的有效激发,促进教学活动进程和教学效能的有效提升。”教学心理学指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特殊个体,自身心理发展和情感发展具有特殊性,容易产生消极的学习情感和畏难的学习心态,影响和阻碍学习内在特性的有效显现。由此可见,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开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教学活动,是深入贯彻和落实新课标要求的生动体现和内在要求。我现根据教学新目标要求,对有效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措施和方式进行初步的阐述,如有不妥,望请指正。
一、尊重学生情感发展实际,采用有效激励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参与学习活动的“垫脚石”,更是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助推剂”。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个体”,容易受不良思想和消极情感的影响,产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情感。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实现学生内在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和潜能的释放。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自主性教学活动时,要将学生作为真实的生命体,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深入的、真诚的师生双边交流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情态,同时,要抓住学生学习知识的“最近发展区”,紧扣数学学科的内在特性,设置具有趣味性和促动性的数学教学情境,实现学生“我要学”的彻底转变。
如进行“一次函数”教学时,我贴近学生情感发展“活跃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汽车由北京驶往相距120千米的天津,它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则汽车距天津的路程S(千米)与行驶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学生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认识到了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充分激起,能够从内心深处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知欲望,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二、注重数学学科问题教学,采用典型问题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动性。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科知识内容和内涵展现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的重要媒介。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许多知识点内容,以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都可以通过数学问题进行有效的体现。随着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的深入实施,问题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数学问题这一条件,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重难点等要素,设计出具有典型特征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有效理解和掌握解题思路的制定、解题方法的选择和解题过程的推进,从而达到使学生“懂其道,知其法”的教学效果,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推进。
例题:已知函数y=(2m+1)x+m-3,
(1)若这个函数的图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