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建立“以学论教”的模式”这一要求,就当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 主体特性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运用
新实施的基础教育阶段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和培养,对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和高效学习活动的进行具有基础性作用。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结合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就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主体性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扎实的探究,形成了许多方便操作、具有良好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体系。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现将自身教学实践方法和措施进行简要阐述。
一、紧扣学习能动特性,创设教学情境,实现学生探知积极情感的培养。
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任何阶段的学生,都对新知的探求或问题的探究总是充满能动的学习欲望。由于初中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其学习情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和不良情绪的影响和感染,没有持久性和坚定性。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良好学习情感驱使下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效能是平常条件下的2—3倍。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知识内容传授和学习能力培养中,要将学生学习良好情感的培养,作为开展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善于研究学生心理,抓住学生情感思想动态,利用数学学科所具有的趣味性、生活性等特性,设置出能够有效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贴近学生情感发展“最近区”的适宜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成为生活中的“乐事”。
例题:王翔同学在一次跳高训练中采用了背跃式,跳跃路线正好和抛物线y=2x+3x+3相吻合,那么他能跳过的最大高度为?摇?摇?摇?摇m。
这是我在教学“二次函数”时所设置的教学情境。通过对这一教学情境的分析,我将数学知识中的“函数抛物线”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跳高高度”现象进行了有效的“联姻”,找出两者的衔接点,从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不再陌生,内心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问题知识的探求活动过程中,从而为更好地学习新知提供了积极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学习创新特性,开展问题教学,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生活中总会对生活中的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的兴趣,在问题探究活动遇到阻碍时,能够创新出其他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从这些学生的表现中,就可发现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特性。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的高度概括和具体展现,在学生进行问题解答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变通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有效教学活动中,可以抓住数学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多边性、开放性等特性,设置出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形式,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知识,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数学知识,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效问题解答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思维创新能力受到锻炼和培养,有效实现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如图1,四边形ABCD中,AD=CD,∠DAB=∠ACB=90°,过点D作DE⊥AC,垂足为F,DE与AB相交于点E.求证:AB·AF=CB·CD.”在问题解答后,我根据教学知识目标要求,以及学生的解题实际,再结合教学知识重难点内容,将上述问题进行适当补充,设置出具有开放特性的数学问题:“在上述条件不变情况下,已知AB=15cm,BC=9cm,P是射线DE上的动点。设DP=xcm(x>0),四边形BCDP的面积为ycm。①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②当x为何值时,△PBC的周长最小,并求出此时y的值。”再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维活动。学生在教师和原有解题经验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创新变化,从其它方面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解答。通过对这一教学环节的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在教师运用发散性问题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培养,进行“异曲同工”解题能力获得显著增强,切实实现了思维创新能力的再发展、再提升。
三、凸显学习反思特性,实施教学评价,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反思作为人类进行活动后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自身或他人表现的深刻思考和分析,能够为事件或事情的高效开展提供经验指导。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还没有完全养成,容易在知识探知活动、问题解答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教学中运用反思教学活动就能有效改进和提升学习成效。教学实践证明,反思性学习活动能够有效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加深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刻性,使学生学习活动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轨迹运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设置反思性教学活动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自身学习活动思考,对他人解题过程分析等方式,实现“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效”的教学目标。
例如:“已知:如图2,BC为半圆的直径,O为圆心,D是弧AD的中点,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E。求证:⊿ABE∽⊿DBC。”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在解题时易出现“忽视问题条件中的等量关系”的问题,采用了反思性教学活动,先向学生展示教学过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活动,指出问题解答时所出现的不足地方,最后引导并指导学生进行正确解题,并总结出进行此类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和运用的数学思想。学生在有效反思辨析活动中得出可以采用“抓住∠BAE=∠BDC,弧AD=弧DC,∠ABE=∠DBC”进行问题的有效证明,有效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总之,学生主体性学习特性的有效展示和运用,是新课程标准下开展有效性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本质要求,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凸显学生主体特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要求,开展多种有效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切实提升,达到“人人获得进步和发展,人人学习所需的数学”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