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作者通过对数学研究性学习及普教高中数学课改的分析探讨,提出了对高中数学实效发展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程改革 研究性学习 规划发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难推行、难实施的教研任务。介于承接九年义务教育过关数学和满足高考制度的择优教育之间,很难走出一条拥有高中数学特色的教育教学道路。从2001年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到2005年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几年教学实践下来,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在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惑中也改变了对数学教学的认识,以及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研究性学习下的数学教学改革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
这个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对高中数学发展方向的一次美好愿望,这个理念既体现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原则,又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意义,而且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将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在生产实践,以及社会生活中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并且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这个教学理念下,各省市组织教师不断教研,深入学习,重新学习教材,钻研教材,研究教学内容,并通过选修的模式寻求数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教学的研究与联系。但在不断的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产生了一些困惑。
1.实施开放性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让学生畅所欲言,而传授知识的另一个主体——教师只作为“指导者”,对知识内容的深度无法拓展,也无法把握,并未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的教学幻想。
2.小组合作更多是一种应付。在排除课堂管理方面的因素下,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3.不同学习能力、层次水平下的自主探究更多是让课堂教学变得没有章法,缺乏对知识内容深浅不一的综述。
数学知识的衔接问题,以及高考制度的客观标尺,这些实际问题都难以解决。而研究性学习的提出,被很多一线教师理解为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但缺乏严谨的过程控制和完善实施方案,缺少具体的管理和规划,在很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促进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的普及,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推行,把高中数学教育推到了一个更宽广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这个教育活动的两个主体融合,在推进“双基教学”与“学生发展”中也探索着更多的方法和模式。而对“过程与结果”这个客观实施过程与客观结果标尺也给出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这次数学课改具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有些问题又一一出现在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这不是一节课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章节、一个模块的问题,更不是一个课程案例的问题,而是整个高中三年的数学教学问题,以及面对高考这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高考这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升学的压力引起的社会压力,以及学校教育教学压力,这个巨大的压力远比课程改革来得实际,而且是更具体、必须完成的任务。
新课程改革从理念上比研究性学习更贴近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现状,更具有实际意义,相对而言更有可实施性。这也是高中数学教研中不断探索总结积累的经验。
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方向的一些思考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体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理念差别。
经过近十年的数学教研与探索,不难看出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矛盾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理念差别。无论是数学结合其他学科,还是结合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都是需要数学走出独立学科的课堂,走向实践。但高考制度又要求数学教育必须在课堂内进行,毕竟数学成绩的获得,是我国教育一直以来的实践给出的经验,强调多写多练,书山题海。再多的方法,再多的模式,也都是以多写多练为基本前提。所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必须以高考制度改革为前提,需要高考制度更侧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更贴近实践生产生活。高中数学课程与高考制度有着稳定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所以致力于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不如思考高考体制自身的发展建设。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兴趣取向。
在任何的课改中,学习兴趣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专家、教师无不从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各种模式、各种方法试图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众多教学案例中,很多兴趣的加入都是强行的灌输,一次普通的小组讨论,一个生活中随便的实际数学例子,只是一种尝试。正如苦瓜天生是苦的,怎么改变也不能变甜。但是苦瓜的苦,也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学习兴趣也并不意味着课程改革的失败,以及数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数学的独特魅力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爱好兴趣,而是多次逻辑思维尝试、空间想象力尝试,多次失败,从各种角度各个层次中体会到那种成就感。
3.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要遵循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也需要具体可行有序、有意的指导和实施方案。
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是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但随着计算机,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数学课堂,许多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变得更直观,更容易感知,这有助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但这种通过教学手段的设计减少了抽象思维,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机会,对于数学学科本身,以及学生学习数学学科而培养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否有益处,还需更多的验证。受初中基础数学的影响,以及高考制度的限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具体实施的办法和方案。还需要考虑到数学课程改革后的数学教育具有普及性和可实施性,因此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在严谨的方案中有序有意地稳步发展。
四、结语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在探索中不断进步,从研究性学习到新课程改革都体现了这一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更趋向素质培养与数学应用能力训练,引入更多的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增添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实际意义。在高考制度的客观标尺下,更需要从数学学科本身出发,从教育本身出发,探索出一条有数学学科特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陆璟.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0.10:26-28.
[2]李定岩.创设学生问题情境[J].国内外教育文摘,2000,(9).
[3]2010年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葛凤清.在高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的研究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陈玉兵.对新大纲的认识与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