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高校教育的益处,指出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升师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能力 产学研结合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相关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在700万以上。但许多单位在招聘时都明确指明需要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拒绝应届毕业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除却部分市场供求因素,从高校教育自身来说,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高校教育长期脱离市场需求,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转变高校教育观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各高校关注的热点。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则能使学校、教师、学生与社会、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对高校实践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参考
传统高校教育中的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等。在一些地方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1]这常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普遍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持怀疑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一般而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选取的是那些直接面向社会、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的一线生产企业或事业单位。这些企事业单位由于与市场接触紧密,了解本专业迫切需要的人才类型。高校师生利用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市场定位,从而为学院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直接和有效的意见,促进人才培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紧紧围绕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来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改革,注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学院方在立足区域经济、行业经济背景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不断总结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课堂
从一些市场反馈信息来看,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实验能力、工艺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差,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也警示高校:除却课堂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学术讲座、科技制作、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模式。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播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3]这等于是开辟了高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也开辟了高校实践教育的第一战场。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从实践中主动认识到自身学识上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由于在基地生产现场最容易发现问题,如一些课本知识的偏差和不足,这就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团体协作解决问题的风气。此外,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尤其是直接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能使学生积累和丰富工作经验,在毕业招聘会上增强竞争力,更易获取企业的青睐。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水平的一条捷径
近些年来,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上升。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4]显然,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力量。
许多青年教师学历层次比较高,理论根底比较扎实,但是多是长期在学校接受教育,生活是经历从“学校—学校”的路线,参加社会实践少,甚至没有参与过工程实践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项目和教学实践训练,工程意识和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工科专业的教学,常常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适时举出恰当的工程实例,有效正确地引导学生。否则,不仅会导致课程讲授照本宣科、枯燥晦涩,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难以保证教学的质量,更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等。
要解决以上问题,青年教师首先应积极参与学院要求的各类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有不少是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进行的,而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往往是一些具有深刻行业背景的企业、事业单位。在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事业单位中,往往有不少专业技能高、工作阅历丰富的能者。在基地中向他们虚心求教,往往能较大地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同时,教师利用带领学生深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些基地的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或学会解决问题,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为自己营造深厚的专业行业背景很有益处。因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成为培养和提升青年教师实践水平的一条捷径。
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促进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媒介
产学研结合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人员交流、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5]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构架起了一座联系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桥梁,成为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媒介。
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在高校传输理论知识,在企事业单位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培养模式,既培养了市场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又培养了一批初步具有“双师型”的高校教师。这对高校而言,无疑是有益的;而对于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基地学习的学生中发现优质生,从而有可能使之成为该企事业中的新鲜血液。
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方面,企业依托高校强大的科研实力,可以参与新产品的开发。如吉首大学张永康教授带领课题组长期与地方企业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特别是在湘西猕猴桃产业化研究和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成果,对西部开发、湘西的扶贫攻坚、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生产经营方面,企业拥有丰富的经验,大学生在企业中可以耳濡目染,了解相关产品的生产流程和销售技巧,直接获取生产经营经验。
在人员交流方面,企业和高校可以互派专业实力强的能人做系列讲座,提升员工或普通教师理论、实践素质。
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譬如,高校藉此能了解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从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企业能从高校获取先进的理论知识信息,为促进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做准备,从而在竞争中占领制高点,获取实力优势。
参考文献:
[1]杜学元.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闵永安.全球金融危机下谈工科大学生就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http://shu.edu.cn.
[3]宋艳.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J].北方经贸,2008,(2):141-142.
[4]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edu.cn.
[5]戴玉纯.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探讨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
本论文属吉首大学2010年校级教学教改课题项目“城市规划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