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理念下,它更应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具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能滋润学生的灵魂、完善学生的人格、关怀学生的人文。
关键词: 生命活力 滋润灵魂 完善人格 人文关怀
传统课堂教学看重的是知识目标的达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动态生成。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直至得到预定答案为止。因此,课堂上出现“教师滔滔不决,学生漫不经心”的情景就不足为奇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已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应该从生命的高度加以关注,从“全人”的角度加以把握,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应该充满生命的活力。具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应该是追求滋润学生灵魂的课堂、追求完善学生人格的课堂、追求关怀学生人文的课堂。
一、追求滋润学生灵魂的课堂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你把课堂上、书本上、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统统忘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留在人表层的知识、技能、浮华的东西实际上都将随着时间而流去,只有那些深深地影响你的生命、滋润了你的灵魂的内容,对于你的一生而言才构成真正的教育。那些片段、那些瞬间才真正影响你的生存状态、改变了你的生存状态,才真正让人刻骨铭心。
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要追求什么?要留给学生什么?教学要如何设计?都应紧扣这一教育的真谛。
1.刻骨铭心
刻骨铭心的教学场景可以让学生体验深刻,其内涵将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中,并植入心田,这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在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的《数学复习课》中,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解题比赛后,学生在经历了一脸沮丧、面面相觑、恍然大悟之后的瞬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这种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是足以影响学生生命的。
2.乐此不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乐此不疲的教学情景。
如我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赵虹同学提出一个猜想:“甲乙两数没有倍数关系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是甲数除以乙数的余数的因数(甲数大于乙数)。如:5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