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我们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对话、合作、互动等方式共建学习平台,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1.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际上是纠正了过去单纯地把受教育者置于完全被动的地位的做法,显现出被教育者作为人的客观存在,尊重其自身的尊严和人格,维护其独立性的使命,帮助被教育者,提高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开启他们的心智和良知,完善他们的人格。长期以来,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听课,教与学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互动关系。对待讲解课,不仅学生厌学,而且教师厌教。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克服了这一难题。教育观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本性相一致,也就是强调教育的重要使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完善的人格。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阅读经历有差异,因而对文本的阅读有着不同的感受。如何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找到契合点,构建对话平台?反复研究文本以后学生后,我发现那座桥梁便是“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如山的父爱。我想人性中那最美最善的真情,就是跨越时空的桥梁,沟通人物对话的融合点。这样找准切入点,学习互动起来效果很好。
新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手段或思维创新程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促使学生不仅重视“学会”的结果,而且重视“会学”能力的训练。一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以往我们在课堂上是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现在老师把灵活的考核方式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变了我们被动学习的状态,减轻了学习的压力,注重了平时学习。”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肯定,尊重他们的权利,增强服务意识。
2.注重情景渲染,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情境,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一节课开头引人入胜是取得实效性的关键。随着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应以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如我教学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边,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体会童真童趣。这样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文本。因此,我们在新课开始时可讲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做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形成了“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演讲,学生听讲,这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不能得到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此必须致力于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教学方法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如在教学李大钊的作品《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由于文章以爱国为主题很容易上成政治课或者说教课,枯燥乏味,较难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热情,因此我打破以前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大胆让学生讲我来听。我设计了几个开放性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文章的结尾看法对不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生发扩展,谈出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学生的生命活力也在爱国的篇章感染下迸发出来。学生谈了自己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畅所欲言,同时也为构筑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的教学方法有:讨论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学生试讲教学法等。也可以穿插一些教辅活动,如:课内演讲、时事评论、课堂辩论等。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读书、演讲、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们置身于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现代技术辅助教学也走进了课堂,能够跨越地域时空去感受生活,感悟生活真谛。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为学生创设信息环境,使其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得到拓展,会使语文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学生始终感到好奇。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古代名篇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议议,然后运用课件巧妙融进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段,学生仿佛跨越时空,置身于古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课堂气氛顿时达到了高涨。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信息,同时还使学生感兴趣,达到了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如果仅从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望父买橘”这一情节中父亲的背影为何让作者如此感动,如此久久难忘。我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课件,真实再现父亲拖着臃肿肥胖的身体,艰难攀上月台的那一幕感人画面,再配以《父亲》音乐做背景,以此为动情点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体会父子深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客观的、实证的、可知的;同时又是一门艺术,关乎教师的修养和气质,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因而是主观的,非实证的不可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实效性,定会走出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材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