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我们新一代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的挑战。在新课改的今天,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鲁班由茅草的叶子划破手指想到铁片的细齿也可以锯断树木,从而发明了锯子;苹果落地使牛顿想到引力问题,从而在自然科学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蒸气冲壶盖使瓦特产生想象并改良了蒸气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诸多的事例都说明想象的火花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
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平时阅读的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想象的典范之作。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连串朦胧奇美的想象,堪称奇绝,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还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抓住莲的体态风度与高洁雅士的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之点,将他们联系起来,托物言志,充分发挥了想象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利用这些教材,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一个小姑娘却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你能不惊叹这个美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人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认为是“荒诞”;有人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了。为什么我们除了将牙签理解为“剔牙的物品”,就不能认为它是“小人国蚂蚁的航空母舰”呢?为什么样我们不认为海边岩石的棱角是被海浪“咬”去的呢?为什么我们现实的教学不能给学生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呢?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就是要独辟蹊径、有主见、有长处。只要善于联想、想象,灵活运用联想的三种方式,学会逻辑推理的几种方式,也容易做到。
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训练创新思维
即使找准创新的点,没有一定量的训练,也是不能做好的。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就需要我们具备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项思维等非常规思维。需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逐渐养成非常规思维习惯。西方有人说:“第一个把玫瑰花比喻为少年脸庞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同样比喻的是庸才,第三个则是蠢才。”之所以第一个是“天才”,无非就在于他最早标新立异。敢于标新立异,这本身就是创新。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凡答案都对而没有创造性的,则给60分;凡有创见,即使没有都答对,也可以给120分。”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培养学生标新立异的精神。标新立异即抛弃陈旧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创造新的成分,它是创新者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信息有机地沟通起来,唤起他的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逻辑思维加工,使感性认识向理性飞跃。是跳进去,但更重要的是钻出来;是对传统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发展;是个性分明的独特思维,不是现代化流水线生产的统一规格的产品。在教学中,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异想天开”“敢为人先”的思想,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引发新的思想、新的见解。当然,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事理,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向时,教师必须予以点拔,让创新符合人们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并且有一定的实用交际价值。比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写人物评论,引导学生首先把思维扩散开来。想到文中所有的人物,“我”、“万芳”之所以脱颖而出,和父母的不理解不无关系。这样,一个崭新的论题就形成了:父母的刁难是我们友谊的考验。还有的学生想到,父母其实有自己的苦衷,于是又有了:谁解天下父母心。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合理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合理的创新思维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是每位老师肩负的责任。21世纪是信息与经济知识的时代,需要创新的知识,从而需要创新的人才,自然就需要我们的创新教育,广大教师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探究,努力使创新的教育不断深入,不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