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中语文的教学在增强学生地方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实现对地方文化的再度发掘中应该担负起重要责任,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来做好地方文化的保护工作。一是通过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引入地方文化精神内核的保护;二是通过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予以保护的意识;三是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地方文化保护意识的再教育。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地方文化保护 教育方式
当前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开展对本地地方艺术形式、传统特色、民风民俗的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来,这一方面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地方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地方文化在现今文化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已经被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开发,成为了引领地方未来实现长效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高中语文教学的作用正在于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的热情。因此,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学理所应当地需要在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再度发掘中担当起重要的角色。
具体来说,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的教育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和对该课题的长期研究,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做好地方文化的保护工作。
一、通过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引入地方文化精神内核的保护。
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目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鲜明的人文关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作为参照,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体味生命的价值所在。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纯情的女孩子,她和外公相依为命,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由于外公并不能理解年轻女孩的心理,因此内心感到无比孤独寂寞。因此,教师在讲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可以借翠翠的形象引导学生人生的意义所在,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所在。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同样是可以借助文中人物展现对人生意义和价值深思的名篇。小说中的夏瑜和华老栓,一个为了“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的人生理念,忘我战斗,最终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另一个却是只图儿子苟活,甚至迷信“人血馒头”可以治病而不惜代价也要弄到一块沾上烈士鲜血的馒头,但最终儿子仍命丧黄泉。被拯救者面对自己拯救者时所体现的麻木的灵魂,不能不让我们在讲解到这部分的时候,引导学生深思:“国民整体性麻木的灵魂已经成为了当时中国几千年封建帝制下中华文化的最大特征,那么这个特征又是如何被打破的,我们遵义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什么又成为了我们遵义最具文化色彩和价值的精神内核呢?”
通过对上述作品人物及其思想性的分析,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不在于图一己之私利,而在于实现更多人的幸福。而这也正是我们遵义文化的内核所在。遵义自古至今不乏舍身为人、甘于奉献的先辈前人,如黄埔一届学生蔡光举,曾任校军教导团第一团排长、连党代表、营党代表。1925年2月参加第一次东征,在攻打淡水城时壮烈牺牲,被誉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还有与日寇浴血奋战,轻伤不下火线的刘眉生,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刘遵义,等等。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在国民革命时期、在遵义会议时期参加红军、参加共产党的革命前辈,他们无一不是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人,而他们的思想正是我们遵义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之所在,是我们遵义永葆红色文化,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的根本源动力。从而,使学生心中形成对遵义文化的自豪感,并产生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对遵义文化予以保护的坚定信念。
二、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予以保护的意识。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绘地方美景的优秀篇章,如《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散文,是老舍先生的抒情名篇,老舍在文章中对北平的美景为我们作了细致的描绘,抒发了对于北平的无限怀念之情。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样也是这样写景抒情的名篇。此外,《赤壁赋》和自读课本中《秋声赋》等古文中更是充满了对中华美景的赞美之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传诵千年的写景名句。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的时候,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办法,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知文章所描绘的景像,体会文中所宣泄的浓浓深情,从而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通过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流连于优美的景物时,教师可以话锋一转,将学生引入到对当地自然景物的保护上来。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当地有哪些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又有哪些独具特色的风俗风情呢?”学生很容易说出遵义的赤水四洞沟瀑布群,世界遗产——赤水丹霞地质公园,中国第二大瀑布——赤水瀑布,还有“世界最高的公路天生桥”风景,兼具旅游观光和考察探险为一体的水城天生桥,以及囊括了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态类别,被称为“岩溶博物馆”的织金洞,等等。学生在兴高采烈地介绍家乡的美丽风景的时候,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无疑是对他们加强地方文化保护的最好教材。
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地方文化保护意识的再教育。
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发掘地方文化,并实现对地方文化的再认识和进行保护意识的再教育。如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其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音乐不同,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被盛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但对于这一享誉世界的民族文化经典,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因此,可以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将全班学生每10人分为一组,分别负责收集侗族大歌的历史渊源、音乐特点、流行区域、代表曲目、获得荣誉等不同内容,然后在语文课予以交流总结,看哪个小组收集得最多、最全面,这样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全面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保护的意识。
总之,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有助于加强地方文化保护的值得探索的教育方式,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也一定可以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进行地方文化保护意识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教育出版社,2005.3.
[2]《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编辑部.地方文化研究[M].成都:巴蜀出版社,2010.2.
[3]郭鉴.吾地与吾民,地方文化产业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7.
[4][挪威]埃里克森著.董薇译.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
本文系遵义市红花岗区教育局《教材中的地方文化的二次开发对学生了解本地文化的影响》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