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多年前,梁启超曾在反思“百日维新”失败后写下的《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也就是说,青少年决定着未来的中国。但在当下全媒体时代传统文学创作显见式微的情势下,直面青少年成长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更少之又少。而济南少年儿童文学作家鞠慧的《丁香季》正是以此为题材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品以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缜密思考,以对“青涩少年”人物形象的鲜明刻画特别是心理活动的精微描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以“救救孩子”的母爱情怀,揭示了应试教育环境下初中生成长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现实纠结,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读者可以从书中读出事关青少年成长的三个关键词:成长环境、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一、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该书用平实流畅的语汇,讲述了今天就在每位读者身边发生的一个平凡故事。以位于城乡接合部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金春雨为中心铺排情节,写了她在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同父母、同学、朋友、老师、校长、媒体等之间发生各种的关联,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作者用金春雨在成长道路上发生的变化说明了为青少年创造积极向上、健康正面、和谐诚信的成长环境是多么重要!主人公金春雨的理想是考北大,将来改变自己和母亲、家庭生活的窘境。政府、社会、学校和母亲、班主任老师等方面关心、影响、鼓励与呵护,美丽的校园,规律的生活,知心的朋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即使有着特殊的家庭困难,母亲体弱多病,父亲自私而又无能等,都没有阻止她上进的步伐,成为校内外师生瞩目的“尖子生”。同样,也是因为社会环境中“浮躁”时弊和其它深层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以王副校长、记者汪点点等为代表的“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渐趋邪”的偏颇,为金春雨的成长造成了另一种“反向的”外部环境,以至于当学校及社会各界对她的关爱掺杂上另类不健康因素后,悄然改变了她的思想和行为。使她从一个清纯乐观爱学习的优秀学生,变成了徘徊于“名利场”门口,热衷于巡回演讲,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甚至近于自闭的学生。《丁香季》通过金春雨成长过程中令人揪心的起伏变化告诉读者,人是典型的“环境生灵”,尤其对于涉世未深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期的青少年来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优化我们的社区、家庭、地域、人际、生活、学习、工作、舆论、生存、生态等环境,是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位父母、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聚焦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国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相较于物质条件的丰富,心理健康、心灵塑造、心智培养、思想营养、人文关怀、精神疏导等层面的需求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初中生正处于思绪飞扬、朝气蓬勃、可塑性强、成长迅速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生理上的反抗期,对两性的懵懂期和萌动期,加之社会上各种不良信息、“催熟文化”等社会不良现象的诱惑、干扰和影响,也是人生历程中“成长的烦恼”较多,心智最不稳定健全,极易发生或埋下问题的“逆反”时期。作者从社会上大量鲜活实例中概括、综合、抽象、整合,通过对书中主人公金春雨在受到挫折和迷茫时,渴望心灵沟通和精神抚慰,渴望母爱家暖和同窗之谊,渴望异性感情慰藉等内心活动的细致描写,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应当倍加关注青少年精神健康和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用文学方式呼吁社会各界和学校、家庭,在当前国家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突发期,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矛盾更加多元、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实情况下,更加关注帮助孩子自觉抵制社会无良现象污染心智、扭曲心灵的问题,更加关注对他们的精神抚慰和心灵沟通。用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产品和服务,滋养和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有更多的像梅晓玫老师那样的人能与青少年结成真正的良师益友,彼此能敞开心扉的交流。因为,“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每个社会人的内心和谐,尤其是成长中的青少年更是如此。
三、呼吁重视加快教育改革
教育是关乎民族兴衰和国家发展的大计。教育体制改革是党和政府的既定方针。作者“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她在书中所讲述的故事,特意设定在主人公由初二将要考高中这一特殊时间段,使读者清楚看到书中的人物命运、矛盾冲突、喜怒哀乐、起伏变化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对素质教育祈盼向往息息相关。作者通过书中人物金春雨与周钰在即将结束初中生活时的临别对话,从初中生们的角度,对“艺考现象”诠释批评,对家庭投入甚至社会成本的客观分析,对应试教育的针砭鞭笞,对素质教育的殷切呼唤,读来令人不胜唏嘘!联想到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联想到多少代学生“考考考学校法宝,分分分学生命根”的口头禅,联想到社会上对某些“高分低能”现象的诟病,联想到一位教育家“千教万教教诚信,千学万学学做人”的箴言,联想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的人,是具“有个性的个人”,特别是联想到近日45名南方科技大学学生公开信中所表述的:“在这里的同学绝大多数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即抛下铁文凭,捡起真本事”,“我们都怀着一颗‘实验’的心态,我们想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上作出努力”等等,更觉得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不妨读一读这部小说。这对于深入了解初中生乃至青少年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会不无好处,对于加强所作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会很有裨益。当然,如果能把这部历时六年、数易其稿又具备二度创作潜质的文学作品改编制作成为电影或电视剧,使其倍增受众,社会效益会更好。
责任编辑:刘照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