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考作文题目的设置或选择,可以看出一个省份的语文教学导向。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应试教育的趋势有增无减,不重视高考作文的人文情怀,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主要还是考道德思想的正确和社会陈见道理。令人惊异的是,这么多搞中学语文教育的人,难道不明白作文题目要与思想品德正确与否的考核区别开来,与政治或文综考试区别开来,考学生的语文修养、阅读面、人文情趣、语言个性?
现在高考题目有一个明显的误区,不知道作文到底要考什么。大部分的作文题目,其主题题意落在社会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或者是社会常识,如诚信、公平、公正;或者是道德意识很强的命题。这些大道理无疑极其重要,在中学教育中是最基本、最基础的观念和知识。但高考作文如果主题偏向这方面的话,那对考生就是一个严重的限制,因为这些大道理的基本框架给定,迄今为止,相关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社会流行见解,都不知多少人说过多少遍。中学生怎么可能说出什么惊人之论?这些大道理、大是非、常识,对于中学生来说,只能重复说些老师们说的话,老师们也是重复书本上说滥了的话。比如全国卷给出的材料题,虽然可做一定的发挥和延伸,但空间有限,终究还是围绕诚信发言。再如“期待成长”这类老生常谈的话题,不知说过多少遍,没有新鲜感。
高考作文的着眼点,一定要定在能与中学生的切身体验、个人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主题,但又不能落入流行俗套。比如湖北的题《旧书》就很好。孩子们都有此类经验,读到高中,总有几本旧书。怀旧的情感也是古往今来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文学性也很强。当然,这个题目可能限于写成记叙文,而记叙文已经是高考中少见的文体了。
江西的“孟子三乐”也是我所欣赏的题目。能把中国古典文学文化教育延伸到高考作文命题中,同时与青少年的人文价值关怀、与他们身处的家庭以及人生的责任结合起来,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都会说出自己的独到体验。
议论文占据主导,说明高考语文教学已经严重偏向于实用性。与其说是议论文,不如说是概括归纳政治常识、道德共识、流行新闻。这极容易形成学生的语文学习、文章写作模式化和格式化。
另外,今天读到某报纸的一篇文章,说是高考“作文题应离现实近些”,网上还予以重点推介。写这种文章估计有点投机取巧的心理,对中学教育中的文学教育一无所知,对当今语文教育的根本问题毫无关切。文章所分析的问题几乎是概念先行,不顾逻辑。今年高考题,哪个省的不是贴近现实?什么叫现实?只有与新闻联播、网上热帖相关的问题才是贴近现实?在文化界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不少人以此为口号,作为一个标签,作为一种优先性的招牌。现在的作文如此靠近现实,太现实了,还叫不贴近现实?高考作文9NLM0mt0E2weVxSAiWWmXA==都成了政治课的附庸,还嫌不知足?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干什么?要读那些文学经典干什么?要人文情怀干什么?持此论调的人可知文学的“现实”为何物?可知青少年的“现实”意味着什么?我们现在的高考命题,似乎就是要让高中学生对成人的所有自视正确的各种观念概念、各种规则表示认同赞赏,其他别无所求。
当今中国的高中生不是不关心现实,而是他们太贴近现实,每日里被新闻中所有的现实包围,被网上没完没了的现实困扰。对付高考作文题,都不用学什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只要把政治课本背熟,再加上记住最近半年报纸的头条新闻,基本上就可以对付了。
本人认为,高考作文是检验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试金石,它应该对中学里讲授的古今中外名著负责,这是留给中国中学生少之又少的人文教育的一点地盘。它要在人文的、文学的、美学情趣的框架里来命题;在合乎青少年健康自然成长天性的前提下来命题;能写出少年独有的心理、独有的经验、独有的记忆、独有的爱与恨、独有的语言、独有的文章,这才是少年中国的文章,才是中国文化有真的现实、有真的未来的文章。
陈晓明点评及文章选自《文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