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瞩目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1年1月21日公布,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部《条例》的草案曾于2010年1月29日和12月15日两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对于各方关心的拆迁补偿、公共利益的界定、征收程序、强制搬迁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等对条例进行了解读,让我们来共同关注——
取消行政自行强拆,申请司法强制执行
《条例》规定:被征收入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不提起行政诉讼,在补偿决定规定的期限内又不搬迁的,由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权威解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说:“过去往往是行政机关委托相关企业来搬迁。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过程很不规范,强制搬迁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恶性事件。《条例》实施后,行政机关只能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制度设计者希望通过司法程序的设置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把风险降到最低。”
房屋征收应先补偿后搬迁,禁止暴力搬迁
《条例》规定: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对被征收入给予补偿后,被征收入应当在补偿协议约定或者补偿决定确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据了解,《条例》草案的两次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明文提出“先补偿、后征收”的规定。而在正式出台的《条例》中增加此规定,把“先补偿、后征收”作为一个原则确定下来。
《条例》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房屋征收部门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
《条例》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胁或者违反规定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入搬迁,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活动。
权威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说:“《条例》明确了政府是征收补偿的主体,并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要求房屋征收实施单位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是制度设计者希望通过禁止性规定规范搬迁活动,强化对被征收入权益的保护。这些都有助于化解长期以来因建设单位作为搬迁主体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暴力迫使被征收入搬迁可追究刑事责任!
明确补偿标准,应优先保障住房
《条例》规定:对被征收房屋价值的补偿,不得低于房屋征收决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被征收房屋的价值,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按照房屋征收评估办法评估确定。征收个人住宅,被征收入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给予住房保障。
权威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说:“这就意味着,如果被征收入符合住房保障条件,征收程序启动以后,被征收入可以优先享受住房保障,这也充分体现了《物权法》中征收个人住宅应当保障其居住条件的精神。”
被征收入不满意征收补偿方案,政府应组织听证会
《条例》规定:因旧城区改建需要征收房屋,多数被征收入认为征收补偿方案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由被征收入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并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征收补偿方案应征求公众意见: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房屋征收决定涉及被征收入数量较多的,应当经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被征收房屋的调查结果和分户补偿情况应当公布:被征收入对征收决定和补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权威解读:《条例》草案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应当加大公众参与度,让程序更加公开透明。因此就有了“听证会”这个程序设计,并且政府要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明确公共利益范围,加强规划调控
《条例》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必须以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前提。对于公共利益,《条例》规定了6种情形:国防和外交的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的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需要,由政府依照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的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旧城区改建的需要,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权威解读:《条例》以列举的方式对公共利益进行了界定,排除了一些显然出于商业目的而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用途。
征收范围确定后“违建”不补偿:房屋征收范围确定后,不得在房屋征收范围内实施新建、扩建、改建房屋和改变房屋用途等不当增加补偿费用的行为:违反规定实施的,不予补偿。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将前款所列事项书面通知有关部门暂停办理相关手续。暂停办理相关手续的书面通知应当载明暂停期限。暂停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年。
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可由被征收入协商选定。协商不成的,通过多数决定、随机选定等方式确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本刊编辑部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