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的魔力

2011-12-29 00:00:00孟祥中
躬耕 2011年9期


  忽悠一词,原指晃动之意。如渔船上的灯火晃动,称之为忽悠。改革开放以来,忽悠一词迅速升温,特别是近几年,忽悠一词颇为时尚,动辄就用上它。现在的意思已不再单纯是过去的晃动之意,赋予了它一个新的含义,成了骗人一词的时髦表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赵本山在春节晚会上的系列小品《卖拐》等,可谓时下对忽悠一词的经典诠释。
  忽悠一词厘清楚了,书归正传,且说教育部一位副司长是怎样忽悠群众的。他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忽悠。此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过了些时日,还是难于释怀。我就弄不明白,副司长这话的意思是什么?他不可能不知道忽悠一词的含义,既然知道,就不该有如此表达。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话的实质揭示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社会现实。这个现实引起了群众的极大关注。千家万户对切身利益的关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们的多数是中低收入家庭。白领高层,权倾一隅的官员,富豪大款,这些条件优越的家庭,在孩子上初中、高中时,有的就已经送往国外上学了;他们何言起跑线之忧。所谓起跑线之忧,是群众面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现实,对切身利益的关切、无奈、焦虑和吁求。
  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危害已是日久年深。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地教育部门为了竟逐升学率,纷纷设立、加强重点中小学资金、师资等方面的投入,逐渐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社会现实。对自己多年培植起来的这一现象,蔑视群众的诉求,说他们是骗人的。群众能骗得了谁?骗官员?骗社会?骗学校?骗自己?无论怎么说都是不通的,哪有此理!谁家愿意择校,是要花一笔不小的钱的,实属被逼无奈。面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作为教育官员,理应感到痛心,并努力为群众解困;而不是倒打一耙,明明是自己在忽悠群众,反而说群众在搞忽悠。
  我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良好的宣教,社会激烈竟争的现实,唤醒了人们麻木的意识;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是普天之下,亘古以来,爹娘的心愿,父母的良知,何错之有?就在并不遥远的昨天(只不过才过去20余年),在一个距大城市并不远的农村,我的家乡,我村小学的孩子们坐在土坯、石凳上上课,以致给他们留下了终生的痛苦,风湿性腰腿痛等。那时的孩子、家长默默地忍受着,用生命煎熬着,无怨无悔。他们没有争取享受公平教育的欲望;国家没有钱,吃粮还要定量,有学上就不错了,那里还顾得上这些事。攀高望远是非份这想,被人讥为是阿Q行为。
  到了改革开放30余年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宣传与普及,人们的思想也活跃了起来,人人都有争取享受公平教育的欲望,人们不情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是顺理成章的,是一种进步与醒悟。如果群众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公不关心,缺乏对享受公平教育的要求,没有竟争意识,或者不敢竟争,并非是好事,是社会的悲哀,表明是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也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希望再出现的社会。
  对群众一种普通的要求,享受公平教育的心情与权利,不是正面进行疏导,而是用忽悠一词来否定,掩盖不住言者对群众意愿的不满与不屑,对解困教育资源配置不公问题的抵触情绪。问题并不复杂,一是认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多年来人为地拉大了距离。二是改进工作,逐步缩小差距。当然,缩小差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时间,需要做许多的工作。即使如此,这个差距也只能是缩小,永远也不可能拉平。但无论如何,不能因噎废食。要清醒的认识到,人们要求享受公平教育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的结果,不是某一部分人主观生出来的行为,更不属于不正常行为,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敢于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公问题,尊重群众的诉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指出,要注意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公平教育问题。温家宝总理对此做了更加具体的阐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们不仅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逐步减少分配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而且要解决教育、医疗等资源分配的不公,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以上的所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的重申与强调,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严肃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官员,对群众的诉求予以否定,对国家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置若闻,岂不怪哉?不为群众负责,也不为国家负责,也不知为谁而工作,为谁而负责,其初衷又是为了什么?
  群众的利益是第一位的。我们要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个人私利可图。这些话即不是装门面,也不是图好听,而是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行为的准则,心灵的中枢。不无遗憾是的,有的官员却把这些话当作了儿戏,图好听,装门面;一旦遇到棘手的实际问题,就露出了马脚,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据讯,赵本山的忽悠系列小品,在美国的演出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美国人不买忽悠的账。副司长先生的忽悠一出,让人恍然有悟。忽悠小品为什么在国内红的发紫,长盛不衰,不仅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有上层如副司长先生强有力的支撑,像北大的教授,中学的校长,他们都是忽悠的粉丝。
  作为中学的校长,又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像这样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明星,面对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严重现实,一点也找不到感觉。片儿汤仅的与群众玩起了猫腻,说什么“任何比赛都不会在起跑线上决定输赢”。谁也没有这么说,谁也不可能这样认为,是你自己设了一个靶子。比赛是一个过程,在起跑线上不能决出输赢,这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常识,但是,起跑线之争没有做好,就是先输一步,这一步很关键;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于千里。所有参加比赛的人,谁也不会掉以轻心,都极为高度重视起跑线之争。谁不重视起跑线之争,谁就不是一个具有现代品格的人。他的思维还处在蒙昧时代。委员先生虽然没有用忽悠一词,是典型的忽悠人没的说。
  至于说什么“不必每一步都选好,都走在前头”,中小学时候一睦不是很好的学生,不乏后来做出成绩,成为优秀人才。昨听有道理,但不能以偏概全。这些“理”儿谁都晓得。华罗庚、梁秋溟,这些杰出人才,都没有受过正规的良好教育,自学起家。这是特例,不能以此否定良好的学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普遍意义。让人恼心的是,某些人为了表达一个需要的理念,竟然说出一些有违常理、有违良知的话。“不必每一步都选好”,和受主客观条件限制没有造好,不是一个概念。教师不应以此来教育学生,家长谁也不会以此来点拔自己的子女。青年人要尽力选好每一步,走大道、正道,尽量避免走一条曲折的小道。条件不允许,不能勉强,但不是不必,而且无奈。
  不管怎么说,忽悠还是起到了一些面纱的作用。大学副校长就觉得这种方式忒不过瘾了,于是乎就赤膊上了阵。他上课的时间到了,保洁员催促他下课;他就恶狠狠地说,明天就开除你的工职。本来是普普通通的正常工作,何以让副校长怒火中烧。问题很简单,副校长脑子时缺少一根弦,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也就没有官威可发了,也就不会闹出这个大笑话了。
  共产党人最讲人人平等。当初闹革命的时候,就是凭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具体运用人人平等这般最锐利的武器,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与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以此号召群众,团结人民,集中力量,前赴后继,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弹指一挥间,执政已60余年了。眼下经济又得到了长足发展,人人平等的观念理应更加深入人心;事情没按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而是出现了一个悖论。人人平等的观念不仅没有随着经济的提升而升华,大有淡化之势。群众对社会的不公问题的关注日趋浓烈。羡富、慕官、恨富、仇官的复杂心理交织在一起,像瘟疫一样损伤着建康人的神经,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无不为之心悴焦灼。面对这些不尽人意的社会现实,作为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理应感到肩上责任的重大,并努力成为改善这种状况的积极推予;而不是变着法子让群众保计沉默、忍耐与等待。迥避现实,掩盖矛盾,粉饰太平,这是帮倒忙,会越帮越忙,正所谓摁下葫芦瓢起来。这样折腾的后果是要付出更大的贷价,甚致是危险的,但愿是杞要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