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原因导致失眠的人越来越多。面对如此巨大的需求量,市场上针对改善睡眠质量推出的保健品、保健用具等层出不穷。随着电子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利用电子产品来改善睡眠质量成为一个新热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近来在苹果应用商店里销售十分火爆的一款软件《熟睡》。《熟睡》是由专注在脑波研究与开发领域的LaluzAPP公司推出的重点脑波应用成果。目前号称在iphone上排名第一,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网络上关于《熟睡》的介绍通俗来讲就是一种在睡前聆听的音乐,只不过这种音乐带有α波和δ波的音频。据说经3000人群测试,95%的人第一次使用就能改善睡眠质量,持续使用,最高能提升5倍睡眠质量。且不说这5倍的睡眠质量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我们先来看看这种方法是不是真的能改善睡眠。
音乐对人的健康的影响尤其是情绪的放松作用由来已久。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它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我们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高兴时常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来,而当遇到情绪烦躁或者精神苦闷时,听到旋律优美、节奏平衡的音乐后,会感到自己舒缓很多。
事实上,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昭公元年医和汉乐》中就已经谈到音乐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烦于淫声,堙心耳,及忘和平,君子勿听也。至于烦,乃舍也易,天以生疾。君子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元代名医张子和在治疗情绪低落、颓废和不自信的病人时,常请艺人来唱歌伴舞以调节情绪。古埃及的巫师则利用祈祷和吟唱来减轻孕妇分娩的痛苦,而且行之有效,被称为是“灵魂的医生”。《圣经》中的《旧约全局》中也曾记载大卫通过演奏竖琴为所罗门王治病的故事。
音乐成为一种治疗方法起源于二战期间。当时美国军队医生发现,聆听音乐不仅能改善伤病员的情绪,同时也降低了感染率和死亡率,这现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最初,音乐家和临床医生们尝试将音Furp7sgCOCRyPPY8sijxEg==乐用于临床治疗中,并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和有效性。之后,随着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声学等多学科专家的介入,从音乐情绪情感反应到音乐引发人体各系统生物学效应,从音乐心理学到音乐神经生物学研究,使音乐逐渐成为疗法,广泛应用于一些心身疾病,失眠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当然,之前音乐治疗失眠的内容多是以音乐可以放松情绪为基础的。《熟睡》则是利用模拟人脑熟睡时的脑波这一技术来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目的。那么什么是脑波呢?
我们的大脑,不论行动坐卧或是睡觉,都会不断的产生电流脉冲,这些电流也就是所谓的“脑波”。
脑波依每秒振动频率的快慢可分为四大类:
β波(贝塔波):最快波。(有意识)每秒震动14~38次。
α波(阿尔发波):安定波。(桥梁意识)每秒震动8~13次。
θ波(西塔波):慢波。(潜意识)每秒震动4~7次。
δ波(德而塔波):最慢波。(无意识)每秒震动0.5~3.5。
因此人类对睡眠的深入认识得益于脑电技术的发展,脑电图使我们知道睡眠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即正常的睡眠结构是怎样的。
睡眠状态分为两种: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又称异相睡眠,快波睡眠等)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睡眠,又称正相睡眠,慢波睡眠等)。睡眠过程由这两种性质不同的状态交替出现而组成。
睡眠时先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人的呼吸变浅、变慢而均匀,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全身肌肉松弛,但肌肉仍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根据睡眠深度不同,又将非快速眼动睡眠分为思睡、浅睡、中睡、深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循序进行的。第一阶段是由完全清醒到入睡的过渡,这时人的脑部产生不规则的快速的脑电波(β波),肌肉放松,呼吸平缓。在第二阶段,脑部电波幅度变大并伴随有间歇的突发性生物放电活动,产生纺锤波和K综合波。第二阶段也可出现δ波,但所占比例应在20%以下。在第三、第四阶段,脑部产生更为缓慢的、大的电波,第三阶段δ波占整个脑电活动的20%~50%,当δ波的比例超过50%,便是第四期睡眠。也有专家主张将第三期与第四期合并,统称为δ波睡眠,即通常所说的深睡眠。
经过大约90分钟的安静睡眠,大脑进入到另一种睡眠状态-快速眼动睡眠。这一阶段人体的感觉功能比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时进一步减退,肌肉也更加松弛,这时的血压较非快速眼动睡眠时升高,呼吸稍快且不规则,体温、心率较前面阶段升高,身体部分肌肉群可出现轻微的抽动。这一阶段,体内各种代谢功能明显增加,以保证脑组织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质的补充,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并为第二天的活动积蓄能量。全身肌肉张力极度降低,不时伴有肢体和身体局部运动,梦多发生在此睡眠期中。第一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通常少于10分钟,以后持续15~30分钟。
在一晚的典型睡眠中,快速眼动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交替出现4~6次,大约90分钟变换一次。前半夜主要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后半夜快速眼动睡眠出现较多。
一晚中,各种睡眠阶段的时间所占的比率一般是:
入睡前睡觉时间:5%
非快速眼动睡眠:75%~85%
其中,第一期:2%~5%,第二期:45%~55%,第三期:3%~8%,第四期:10%~15%
快速眼动睡眠:20%~25%
实际上,睡眠各阶段之间往往重叠交错,很难找出截然的分界点,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睡眠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测量手段也会越来越科学。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熟睡》的作用原理就是先通过α波令使用者身心放松,再将使用者的脑波逐步调整至与δ波同步(也就是熟睡状态),来获得深度睡眠。不可否认这种音乐与现代电子产品、手机等相结合的方式,使使用和推广更加便捷,至于其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当然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值得注意的是:睡眠时间长短因人而宜,而随着年龄的改变,睡眠结构及睡眠过程的脑电波形均会发生变化。因此,健康的睡眠不仅要保证适合自己的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且各期睡眠所占的比例也要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