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2011-12-29 00:00:00谢展鸥
考试周刊 2011年45期


  摘 要: 创新始于质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本文诠释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层次,着重探讨了科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指明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教学 提出问题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始于提出问题,能否提出问题是判断思维是否具有独创性的一个重要表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由此造成了有疑不敢质、无问题可质的被动局面,并严重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鉴于教学现状,且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就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作探讨与研究。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层次
  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头脑中产生的疑问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它不同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指头脑中产生疑问,但这种疑问未必非常明确。从产生疑问到提出问题,有时还需要进行深入思考。
  在科学教学中提出问题,主要是从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从实验中得到的现象、从实验的理论解释、从理论的逻辑推理等方面提出问题,或从似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根据所提问题价值的不同,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表象”提出问题。
  根据表象提出问题,是提出问题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不会做的习题,敢于问同学和老师。这一阶段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是就事论事直接提问,经过培养和锻炼,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这一阶段的水平。例如,初一的学生看到任何自然现象和实验现象,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这对于诱发学生积极进入学习状态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比较”提出问题。
  比较提问是一个较高阶段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比较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课本、课外内容的不同,或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些见地。例如,学习了两栖类、爬行类后,学生自然会提出“为什么青蛙、蛇有冬眠习性,而鸟类没有冬眠习性?”的疑问。
  (三)“创见”提出问题。
  这是提出问题的高级阶段。这阶段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并且往往具有“独创”、“发现”的特征。如有位同学曾质问:“用激光测地球和月球之距,误差只有几厘米,地球和月球之距的真实值又是怎样知道的呢?若不知道这个值,误差几厘米是怎样比较出来的?”就具有相当的创见性。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题而心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懂得不透或完全不懂的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浅显,有的则较为深刻。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存在认为自己根本提不出问题的自卑心理;有问题但顾虑重重,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而受到教师的指责;或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担心遭到同学的嘲笑,等等,因教师包办太多,有“我不懂,教师会讲”的依赖心理。由于这些心理障碍,使得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提出问题的氛围,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局面。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提出问题的意识呢?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有比较自由的坐姿,不强行要求学生个个正襟危坐,当有疑问或不同见解时,允许学生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发言、插话。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意见,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当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提问时,允许他自己请另外的同学帮他回答。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这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事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开始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是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伽利略通过敏锐的观察和思索发现摆的等时性,等等。以此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科学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问题情境下的探究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尽力发挥教材的优势,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探索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地参加思维活动。浙教版科学教材中呈现了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在教学生提问题。比如,教师在放了一段草履虫的录像后,就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草履虫的形态看上去像什么?”“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怎样区分草履虫的前端和后端?”等等。其实这些问题目的也是追求知识目标的落实,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无多大的益处。教师可以适当少问些,让学生说说他们看了录像片后想知道什么问题,甚至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草履虫,在水中如何维持生命,如怎样呼吸?怎样摄食?吃什么?会被谁吃?怎样逃避敌害?等等。这样学生参与的程度、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效果都能得到明显增强。在学习“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时,在对昆虫适应性了解后,我让学生根据平时所观察到的一些生物的特征如何与环境相适应,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提出问题,然后互相解释。如:“鱼的哪些特点适应游泳?”“鸟的哪些特征适合于飞翔?”“要适应环境沙漠中的各种生物都有哪些特点?”等等。这样不仅加深了对生物适应性的理解,而且对前面的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把握。
  2.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诱人、直观且学生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有多种,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就是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组织探究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不少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他们回忆,然后鼓励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相关经验,比如都没有看到过草履虫,教师应先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比如让学生观察草履虫,当然,观察可以是看实物,也可以看录像、模型或挂图,甚至图片。看过之后,再联系学生熟知的一种生物来类比,比如同人类比,想一想他所熟悉的这种生物是怎样维持生命活动的。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提出关于草履虫的问题,如吃什么,怎么吃,等等。有时,问题情境就存在于学生的活动过程中,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动中的背景资料,也是用于启发学生提问题的。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便能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使学生一直处于高度积极的思维状态,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首先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提出问题或向教师提问。
  当然也要保证学生提问题的质量,既要拓宽知识内容、深度、广度,又要控制范围,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习的知识上。对初中学生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去评价。一是看是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二是看问题的表述是否明确、具体;三是看问题的探究价值高不高。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注意事项
  对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明确提出问题能力的水平层次,洞悉提出问题能力培养方法与途径外,还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体现民主性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放下师道独尊的架子,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人格平等的朋友和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提问,或向同学提出问题,或向老师提出问题,或向教材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中求疑,在求疑中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保护进取性
  激励是学生提出问题的精神动力。激励性原则就是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给学生以促进和鼓舞,帮助学生树立敢想敢疑的自信心。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方法,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取,勇于探索,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怕羞情绪,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观点,不要轻易当面否定。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也绝不能取笑、批评学生,应该善意地加以解释与引导。对于学生不依常规、求异图新的思维方式,即使是异想天开,也要切实加以保护和重视,因为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迸发的火花。
  (三)讲求参与性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为此,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注意启发性,要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探究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他们的心理需求,让学生自始至终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进程。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为学生思考和发现提供最大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全程参与。同时,要教育学生先三思而后问,问后再多思,疑而不思,势必疑而不解。只有多思多问,才能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见疑,乃至通过思考发现真理。
  (四)加强示范性
  学生不善于提出问题,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或者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因此,教师必须以自身的设问与发问作示范。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出发,采取用问题作引子,运用问题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习。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可以影响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培养批判性的思维,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参考文献:
  [1]骆兴高.质疑——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开始.2000,(1).
  [2]科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