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1-12-29 00:00:00王冰
考试周刊 2011年45期


  摘 要: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高职院校,以及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形成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作者研究了当前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如何通过各方的改革和合作,构建和完善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按照新时期对于机械类专业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尽快形成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新型人才 机械类专业 培养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是,目前机械类专业的教育,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以理论教育为主,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能灵活运用,动手能力不强。鉴于此,研究如何构建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意义重大而深远。
  高职院校改革力度不够,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行政化限制过多,导致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单一化,也放缓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索步伐。另外,我国大多企业不注重自身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偏少,使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失去了很多走进企业实践,亲身感受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结合的机会。
  二、高职院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针对高职院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因此,必须尽快通过改革和探索,改变目前我们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缺乏的局面,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不仅仅关系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更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1)加快改革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模式的步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偏于老旧,不少高职院校依然采用多年前的旧教材,改革步伐缓慢。这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而且限制了学生的眼界,不能跟当前企业的生产实际挂钩。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新技术新科技的革新和应用,紧密结合社会对于机械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不断更新专业课教材内容,让学生能从课本中学到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了解目前企业实际生产中应用新科技的情况。减少陈旧老化的课程,扩大学生自主空间,为他们的自学研究留下足够的空间、提供优厚的条件,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创新探索的积极性。
  (2)不断提升现有的师资力量,优化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创新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师选拔和培养方式,严把教师关口,将教师教学成绩和奖金福利挂钩,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改变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只关注项目研究,不注重教学的现状。
  (3)围绕着创新实践的主题,举办鼓励创新实践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比如可以每年或者每学期举办创新实践大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实践成果,对优秀的创新成果可以适当加以奖励。这样不但可以发现具有创新精神的同学和他们的创新成果,而且可以激发大家进行创新实践的兴趣,形成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2.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用于企业生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所以我们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他们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企业要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自身发展的,通过培养和储备创新型人才,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将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院校也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企业这个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应用平台的机会。通过校企之间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让在校大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将高职院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使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的整合。目前,由于地理位置、社会氛围、人际关系等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十分有限,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增加交流,政府积极牵引,改善目前的校企合作环境,让更多的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并不断加以深化和增强。加强舆论宣传,鼓励知名高职院校和优秀企业跨区域合作,形成“双赢”局面。
  3.政府需要做好投入、统筹和服务工作。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归结起来,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减少对高职院校的行政化干预,增加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自主权,鼓励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的教育文化。
  (2)增加财政对于教育科研的投入。教育科研需要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基础设施,这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政府要增加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学校和学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研究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建立长期的各方面的合作机制,提高合作层次。
  (3)充分挖掘国际国内两种优秀人才资源。既要积极改革,自主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又要创造条件吸引世界各国尖端创新人才到中国发展,为高端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好的条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才能,让他们在我国经济崛起制造业振兴的过程中建功立业。
  三、结语
  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如何培养出高端创新型人才?这些问题的回答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停止思考探索和改革创新的步伐,而是要通过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人才,让中国企业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贺利乐,原思聪,张小龙.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现代化,2010,(6).
  [2]朱从容.地方性院校机械类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7).
  [3]王妍.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7).
  [4]李艳荣.“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三年制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