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职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而要完成这个使命,提高高职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教师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校本培训策略。混合学习这种培训模式吸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的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将两者有机地整合为一种更有效的模式,目的是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绩效。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 混合学习原理 校本培训策略
1.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全面开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培训都在自行探索,培训方式各有不同,培训质量和效果也参差不齐。我们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虽然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培训的实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
1.1培训模式落后、单一,培训目标不明确。
现在大多高职院校的培训模式还主要采用面对面、分阶段的课堂讲授方式,忽视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的互动,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大量的学习内容,没有设计教学互动环节使受训教师广泛参与,造成受训教师难以消化所学知识并提高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标也不够明确,往往只是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或者干脆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教师培训模式。
1.2培训课程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效率不高。
由于培训课程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导致受训教师难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更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培训效率不高。
1.3培训缺乏针对性。
高职教师学科差异性明显,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还有许多教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而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培训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从高职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缺乏系统的有针对的培训课程设计。这样进行的培训也就只能是无的放矢,达不到培训目的。
1.4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培训中的评价主要局限在最终的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评价手段单一,较多采取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导致培训大多流于形式,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以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尤其应重视培训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这是影响培训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而任何一种单一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优势和不足之处,单纯地应用一种模式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本文针对高职教师的特点,构建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校本培训策略,更有效地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高职教师在知识构建、协作学习和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2.混合学习原理
美国柯蒂斯邦克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总体来讲,混合学习这种培训模式吸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的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将两者有机地整合为一种更有效的模式。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在操作上是对媒体的适当选择和组合,在深层次上则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绩效。
3.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设计
3.1培训对象分析
在确定培训内容之前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更加符合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全部为高职教师,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5份。从问卷了解到,有近50%(22人)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一般,只有约15%(5人)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较有信心。(见表1)
3.2培训内容及其方式的确定
为了调动培训者学习的积极性,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培训者的水平和实际需要相符合。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对一些基础办公培训内容较熟悉(如word、PPT),因此不想在这方面花太多时间进行培训。而对Excel、Photoshop、Audition、Flash等难度稍大的培训内容较想学习。同时许多受训者对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也很感兴趣,想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见图1)
在培训方式方面,在70%的教师选择面授和在线学习的方式,有25%的教师选择全面授的形式,只有5%的教师愿意采用全部在线学习的形式。(见图2)
根据上面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进行了设置,如表2所示。
3.3培训评价的设计
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行评价,是保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供依据,以便不断增强培训效果。我们的评价设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主要利用表现性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表现性评价可判断学员的学习结果,为我们提供观察他们完成任务过程的机会,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表现性评价本身就是知识和技能整合、扩展及应用的过程,有力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每位受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提交一件作品,作品必须把所培训的主要知识融合在里面,比如受训教师提交一个多媒体PPT课件,就要求有自己处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内容。二是学习结果的评价。除了要求学生提交一件作品,从学生的作品中了解培训的效果外,我们还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评价。访谈可以采用QQ、E-mail和面对面的形式。我们可通过访谈这种形式了解培训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培训方式的科学性、教师的培训能力、培训态度及其他方面的意见。
4.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教师的特点,利用混合学习原理的优势,通过对高职教师的调查,设计出比较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并且为了增强培训效果,设计了相对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对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培训活动是一个系统,培训方案的实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主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3]何克抗.从Blended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5-10.
[4]唐进.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3):126-129.
[5]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62-65.
[6]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1.
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105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