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人才的素质则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不去探索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超越别人,非有创新精神不可。”这种新的、扩大了的教育观念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能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每个学生身上的财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有创造才有发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创造精神、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创新应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未来的世纪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这也就要求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各种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储知识,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脱离了具体的科学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会落入空谈。
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往的中学素质教育十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和研究的还很不够,在教学实践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应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实践、总结。下面主要谈谈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切实更新教育观念是首要条件
1.为什么要更新观念
观念指导行动,观念不同其行为方式也不同,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文喆同志说过,“改革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改革的难度很大,不少学校还在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状态”。的确,对于不少家长甚至一部分教师而言,他们似乎宁愿让孩子在题海中挣扎,也不愿孩子因自主发展和创新学习而丧失学习机会。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不再是只懂语法、只会背词汇的“应试”机器人。相反地,是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将地道的英语流利地脱口而出,将英语作为与人沟通、交流的工具自由使用的人才。因此,要想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全体教育工作应当以正确的教育目的统一认识,把教育的着眼点、着力点转到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
2.更新哪些观念
在教学观上,要认识到,教育不应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当是发展认知的手段,要转变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传统观念,树立重视和尊重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促进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树立教育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始终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他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在人才观上,要转变只有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各种途径都能成长,行行可以出状元的人才观。
在教育质量观上,要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标准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综合评价的教育质量观。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和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不合传统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怪异的问题,探究那些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实施创新,教师首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订既要考虑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具有的发展能力及思想品德教育等因素,更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要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单元、各课、各部分的教学目标之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主要经过如下阶段: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实施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个性。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还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例如在现行的牛津高中英语模块2第3单元“Explorer”和模块7第2单元“Two Life-saving Medicines”中分别介绍了我国著名航天员杨利伟的成长故事和阿司匹林及青霉素的发明者和发明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动手、乐于创新的精神。
由此看来,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合理组织与安排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备课——创新教育的准备阶段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吃透大纲、分析教材、了解班级的整体状况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注意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是由教师设计的,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进行的,因此学生学习收获的大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制订运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稚化”自身,即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因为有一些在教师看来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同时在备课中,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所有学生合作学习、感受成功,并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最终促使其发展为对本学科的追求与探索。
2.上课——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气氛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力和信心,使他们具有更强的参与意识,更加投入思考、质疑,以更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发现、去学习,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多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个性。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心理自由”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可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可以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促使学生创造力的充分显现和发展,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大力表扬和及时鼓励。
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并通过一系列课前设计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引入4模块第2单元“The Honourable Game”时,我先展示了一组各种运动项目的图片。然后随口问:“Do you like sports?What sports can you play?”并告诉学生如果不能用英语回答,就用中文。在同学们七嘴八舌回答的同时,我就把课文中提到的新的运动项目的英语表达法写在黑板上。接着我又问:“As we all know,the Olympic Game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it,for example,its history,ceremonies and sporting events?”在帮助同学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in Greece,in the year 776BC等本课的新知识点一一呈现。然后通过听录音,快速阅读,做课后练习,掌握文章主旨大意后,我又说:“假设你是一名奥委会官员,请你简要介绍奥运会的历史、发展、格言等。”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不仅已掌握了如何用英语陈述已学的知识点,而且在我创设的宽松自由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对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2)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打破了定势,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不应把学习的思维拉入一般的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或者看起来是可笑的,但其中无不体现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保护他们难得的“标新立异”,这其实就是在保护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say no”,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其次,教师问题的设计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给学生思维的自由。
最后,对于学生的发言,我尽量不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若过早评价,会打击其他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不时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往往迸发出一些新观点、新思路。这样做即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例如一次在讲“格林小姐是一位有经验的老师”的翻译时,有同学照书译为“Miss Green is an experienced teacher.”,一些同学则提出了“Miss Green is a teacher with much experienced.Miss Green is a teacher who is experienced in teaching.”的几种不同译法,还有一次在讨论“Are cellphones safe?”时,我提出了手机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的种种弊端,而有学生则认为手机使人们更方便交际和联系,以及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娱乐途径。
(3)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能动地参与,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才能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由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3.课外活动——创新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有效途径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因此,英语教师应结合教材,开展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课外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应组织学生依据不同层次的现有水平开展各级各类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例如在学习了“Cultural differences”的单元后,我组织了一次名为“看世界”的课外活动,向学生展示了世界各国的风景,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并简单地叙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又使学生从单纯地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学生对课外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能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为解决某一问题,他们会自己开动脑筋、想尽办法,能有效地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也可以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应用,这时,他们的思维最活跃,对事物反应速度最快,印象最深,创新意识最强。还可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和精神。实践证明,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增强学生独立设计、善于思维的能力,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体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在班级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如:举办英语小报比赛,布置班级英语角,进行英语辩论赛,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班级气氛。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创新体会,鼓励他们适度竞争,相互合作,相互交流,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也只有在班级创新大环境和课堂创新小环境下,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
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而英语自身就是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一种语言,教师要注意语言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素质教育还应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联系合作,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一个毕业生离开学校时,如果把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教师在他们身上进行教育的真正成果”。这句话充分反映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不要仅仅教给学生“是这样”,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弄清“为什么是这样”。“教不是为了教”,只有牢记这句话,才算是成功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创新型教学给课堂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对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英语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更新教育观念。因此作为一名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我们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活动;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要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更新、更有效的途径,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