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阅读量匮乏,教师教学指导不得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这是现行中学生作文缺乏生命力的根源。为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增加课外阅读量,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模式。
关键词: 学生作文 “质” “文”
一、学生作文不尽如人意的原因
古人形容读好的文章如倒嚼甘蔗,渐入佳境,可现在中学生写的文章,大都是空话、假话和套话连篇,越读越没味道。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中学生为什么就写不出这样浸透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人心灵、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来呢?
仔细分析,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学生本人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阅读量匮乏,无内容可写;二是教师教学指导不得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
首先,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中学生基本上过的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生活,生活内容相对封闭单一,必然导致他们视野短浅,胸襟狭窄。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即使一些就发生在身边的曾引起广大社会反响的热点事件,也不闻不问。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青少年,必然对天天生活的城市的市政建设、家乡面貌的巨大改变漠不关心,也不会去关心周围人群的喜怒哀乐,即使亲人的冷暖他们也熟视无睹。要求这些学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承担起现代中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岂不是太难了?
其次,现在的语文教育无法保障学生有足够的课外阅读量,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极其贫乏。阅读量的有限,导致文学素养的低下。这样的学生,写作不会生动地叙事,只会粗线条地概述;不会细致形象地描写,只会干巴巴地用几个抽象的形容词来表述;不会引用名篇佳作中的诗词、名句,不会使用常见的文学典故;一些文学名著只知书名不知情节,不知道阿Q、祥林嫂,不知道《诗经》、《红楼梦》,更不知道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无怪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干瘪,缺乏灵气。
最后,很多教师没有遵循写作教学的科学规律来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必须确立“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样一条基本理念。“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古往今来真正的好文章从来都是先感动作者自己再感动读者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对初中生写作的要求就鲜明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这个核心理念。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往往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片面注重所谓“写作技巧”的指导,给学生传授一大堆怎样开头结尾、怎样布局,甚至怎样编造感人情节等应试得高分的“高招”,重技巧轻感悟,重方法轻情感,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做法。
二、使学生写出好文章的对策及尝试
搞清楚了问题症结所在,就能“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了。
我认为,要写好文章,还得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才是写好文章的根本。文章哪得清如许,总须源头活水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抒写自身独特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质”与“文”两方面努力写出有质量、有创意的作品。
(一)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这是在内容(质)上解决文章材料来源的问题。“多角度”就是鼓励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创新与编造的区别。比如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命题作文《责任》,有一位学生叙述了一个雨天放学时冒雨回校到教室关门窗的“好人好事”,然后发了一通议论:“人生要尽到责任,尽到责任的人生才是快乐的。”这篇文章缺少细节,明显是编造的。其他学生习作也存在类似情况。我在讲评时以此篇为例启发大家:编造也许是一种方法,但肯定不是最好的写法,虚假的东西一眼就看得出,在虚假基础上作的议论抒情也就根本没有感染力。生活中人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司机开好车,老师上好课,工人上好班,警察管好交通、破获案件,士兵站好岗,学生读好书,等等,都是尽责的表现,这样的人或事都是我们所熟悉的,都是写作的素材。学生听后深受启发,明白了感人的作文其实就来自生活的道理,后来的习作内容就充实多了,也生动多了。很多学生写到自己亲人尤其是父母担负着家庭和事业的巨大压力,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再如写作《期待》时,我特别表扬有一位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他写自己在远离老家的城市读书,很少有时间回去看望爷爷奶奶,老人每见一次孩子都要等很长时间。文中透露出的那种无奈、压力和家长的期望好像使得他一夜之间长大了,特别感人。这篇习作写的就是现在很多中学生的生活,很有代表性。这样的习作说明学生开始学会把目光去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生了,开始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无穷的写作素材了。
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把眼光投向火热的生活,学会从平凡的人生中去发现、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文章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才能呈现出生命的活力。
(二)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名作,多读些精美短文,而不是一味只读教材。
阅读能增加学生的语言素养,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这是在语言(文)上解决文章文采的问题。古人讲的“言之不文,行而不远”的道理谁都懂,但要让文章有文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仅靠几个漂亮的比喻排比等修辞就能使文章变漂亮,因此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绝对是必要的,特别是要扩大课外阅读的范围和阅读的量。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苏州市的中考在增加课外文学名著阅读的分值,常熟教研室也增加了阅读等级考试的项目,每个年级都推荐了必读书目,这是一些可喜的信号。我每年都建议学生每人订阅一两份精美的文摘类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并在每期读后写一个读书笔记作为作业,这个作业很受学生的欢迎。我还布置了一个特殊暑假作业:让大家搞一本摘抄剪贴本,找来几十篇好文章,每篇后面写上二三十个字的评语。目的是让他们扩大阅读量,积累语言素材。这个工作由于长年坚持,并鼓励其他教师共同来做这个事,已经收到得明显的成效。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写作模式。
要写好文章,仅靠每学期七八次写作练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作文的外延也应当是生活。最关键的还是要转变写作的观念。其实,平时学生的写作练习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不是写在作文本上的才是“作文”。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的习作字数不一样。不论写在什么样的媒介上的文章,电子邮件、书信、短信等都是写作练习,只要写出了学生的真情实感,都应一律鼓励。写作的体裁也可以多样化,如读后感、书信、续写、改写、调查报告、科幻小说、征文比赛等。多样化的写作练习模式能使学生大大提高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生活和语文结合在一起,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中感悟生活,他们文章的质量也会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逐步得到提高。
当然,教师应该注意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判断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是有差别的,因此写作训练应该因材施教,不可按统一标准来要求学生,而应以鼓励表扬为主。
初中生还在学习写作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学生人生指导者的教师,应该秉着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的理念来指导学生学写作、学做人,拒绝说谎,拒绝作假,如此,他们的文章一定会像他们绚丽而充满朝气的人生一样充满活力、充满灵气。
参考文献:
[1]鲁迅.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二心集.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南腔北调集.
[2]钟嵘.诗品.
[3]王充.论衡.
[4]元好问.论诗.
[5]袁宏道.叙小修诗.
[6]重庆晚报,2009-11-06.
[7]武汉晚报,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