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12-29 00:00:00吴华川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要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在思想上要足够重视,在行动上要积极跟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堂 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有效的学习平台。什么样的教学才有效呢?从教育学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那科学课该如何教,用什么方法教效果最好呢?我现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正确看待与使用教材
  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它们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小学教材也从之前仅以大自然为认识对象的《自然》转为《科学》,这不仅是名称上的变化,课程内容、理念等诸多方面也都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能有效地综合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现行的教材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工具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依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选择地使用教材,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努力与现行教学融为一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二、明确教学目标,为有效课堂导航
  一节优秀的教学预设,一定会有一组能为实施课堂有效教学导航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支配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更明确的导向性,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标准之一。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师一定要在《科学课标》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实际挖掘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重视让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野
  课堂教学毕竟是纸上谈兵的多,这显然有些枯燥乏味,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更何况直接经验要比间接经验效果显著。这时教师可将以往“井底之蛙”式的学生带到工厂、山田、社区等场所中去探究、质疑,让他们到大自然中亲身去体验,丰富学习经历,从而更好促进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时,我利用午间静校的时间(本班学生大部分是寄宿生)把学生带到校园附近的几处水坑,让他们寻找蜗牛。一会儿,80%的同学都找到了蜗牛,个个喜出望外,但当我问及蜗牛的生活习性、身体特点和蜗牛的食物等问题时,真可谓是全军覆没——个个都耷拉着脑袋,鸦雀无声。这时我抛出几个提示性的小问题,让他们有较明确的目标……课堂上我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引导他们在初步观察后自由提出问题,并且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然后让各小组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发现的问题多,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时,我发现学生对蜗牛身体的各部分特征观察得特仔细,就连平时比较内向的郑同学都跃跃欲试。可见,我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相互交流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得到了培养,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重视有效“指导”,以促有效教学
  1.落实有效教学三部曲。
  首先,“讲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科学合理地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引领、点拨、启发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注重设计新颖而有趣的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令人学生惊异的话题,以引起其好奇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教师在讲授时能注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节奏,它所起的作用将不亚于教师所为学生带来的艺术性的享受,还能使学生在某种暗示效应中记住、理解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别忘了适时地即时反馈。因为即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其次,由于教师的讲授是单方面的,学生地被动地接受新知,获益胜少。因此,教师要重视有效“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且要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不会只停留在已有的知识点的记忆水平上。
  最后,教师要由讲授、提问者转换为“倾听”者。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等待他们的回音。当面对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答案时,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回答,即便是错误的回答。如果教师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学生会因此而感到沮丧而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至对学习过程产生逆反行为,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适时地“追问”、“补充”,反而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一直在“倾听”着,关注着自己,这样有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参与性。
  2.注重任务导向。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呈现多样的、灵活的课时内容,还应引导他们对教学内容有序地进行操作、思考、探询,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以确保学生获得成功,这在讲解式和传授式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3.灵活运用各种学习指导策略。
  《科学课标》指出:“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可见,科学教师应掌握多种学习指导策略,并灵活运用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4.重视动手操作。
  《科学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可见,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创设条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蚯蚓》时,我课前布置每生都要亲手去找一条蚯蚓带到课堂上来(原本以为农村的孩子去捉一条蚯蚓很容易),并要保护好它,可是上课时却发现有好几位女生没完成任务。经过了解,我得知她们是因为不敢亲手摸蚯蚓……经过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劝说后她们终于主动操作,亲自体验了蚯蚓的身体摸起来软软的很滑,闻起来有一种泥土味,身上有一些圆形的花纹,一节一节的……从而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达到本次实验活动的目的。
  五、重视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有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只有通过有效反思,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为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生涯变得无比灿烂,无比辉煌。
  总之,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科学教学的生命,而这一生命要得以延续,教师首先在思想上要足够重视,主动加强理论研究,在行动上要积极跟进。然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立足教材与文本有机结合,选择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将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