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课程正在逐步推行,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都在不断更新。本文就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应处理好的几大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备课 “四大关系”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上好每一节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好课。随着新课程逐步广泛而深入的推行,新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如何备课的问题就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备课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备好一堂课?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备课应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备课与教案的关系
备课是不是就是写教案呢?回答是否定的。备课,是为了上课做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仪器、在课堂上处理师生生成性教学资源、与其他教师讨论研究教材、教学后的总结,都属于备课的范畴。从广义上来说,备课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备课。而写教案则是把课前的教学设计的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只是狭义上的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案即备课的狭隘观念,树立广义的备课观。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案设计时除了依据“教材”和“教参”外,还应使用其他课程资源支撑新课程。所以,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要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做到走进教材而又大胆地超出教材。只有充分以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参照,才能实现“生本设计”,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教材强调对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现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自己不去查资料,也不愿意让学生花课堂时间去上网查资料。这种资料收集常常被教师、学生忽视,学生的能力也就被扼杀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教学的设计,真正变“教参参照”为“多方参照”。
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分为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接受学习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缺点是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探究学习则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在短期内难以学到很多知识。从教材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有些内容则应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包括接受学习的部分。比如,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情绪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构建,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产生的新问题、新情况。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注重预设,而很少关注生成,教师备课只考虑如何教,强调教学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进度把握准确及完成任务不折不扣。这种课堂教学往往沉闷、封闭、机械、程式化,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性。既然课堂教学不是预设不变的,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的预设方案宜粗不宜细,教师只需设计大致的探究活动框架,设计主要问题,为“自主、合作、探究”提供平台,给师生双方留下广阔的发挥余地。事实上,课堂教学真正的精彩往往是其生成的部分,而并非其预设如何。
四、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备课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坚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即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创新,自主发展;教师定位于“合作者”、“指导者”,鼓励学生创新,能使学生真正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新课程要求完整的备课流程应是:教学前的预案——教学中的二次备案——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应粗线条设计活动内容、设计和情境有关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搭建平台,且能使教师形成知识网络和活动框架。实际上,备课的中心环节是第二阶段,因为学生存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差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往往没有按照教师原有的设计意图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发现他们独特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流程。通过第二次灵活的备课,可以在教学中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真正在教案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教学后对教案和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育教学理念的行为表现。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念化。在吸收教学过程中的长处的同时,还能发现问题,从而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通过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手段、模式,丰富教案设计,使其在不断改进中走向成熟。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备课的关系,相当于播种、耕耘、收获的关系。教学前的备课更多地表现为教学设计,还没有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因此,这是播种阶段。教学中的备课已经把教学预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学前的预设不相符的情况,也会发现教学前备课忽略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生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教学策略,从而把教学活动不断推向前进。因此,这是耕耘阶段。经过辛勤的播种、耕耘,就到了收获阶段。这就是教学后的备课,也是教学行为结束后的反思阶段。这个阶段的反思往往带有批判性,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教师可以思考教学预案的得失、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机智、实验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因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教学后的备课是为了修正以后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经验的理论化,也是第二次教学的预案。这个阶段作为收获阶段,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必经阶段。我们提倡教师“每课必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
备课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人品与文品积淀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人品与文品进一步得到净化与提升的过程。正确处理备课的“四大关系”,能够促进教师开展教学反思,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要以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深切体会自己职业生活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1).
[2]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4,(1).
[3]任勇.你能成为最好的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