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比喻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2011-12-29 00:00:00王艳江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摘 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一些抽象的内容时,学生会感到很枯燥,难于理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在教学中合理插入一些比喻,就能营造出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疲劳,减轻生理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使用比喻的作用,应用比喻时应该遵守的原则做了仔细的分析,并通过大量的事例阐述了比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比喻法 作用
  
  一、比喻的特点和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生动、熟悉或者浅显的事物去说明那些抽象的、生疏的或深奥的事物或原理。它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
  如何将深奥难懂的生物学知识转化成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的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每一个高中生物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采用比喻法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是教师释疑解惑的常用方法之一。借用比喻更易于学生理解,也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恰当的比喻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二、比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特别是讲授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时,教师要善于寻找一些恰当的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准确地表明某种事理,给人以教益与启迪。在比喻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比喻相似性原则。比喻相似性原则是指比喻的两事物之间并非要求本质上的相同或相似,但应有某一点或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能是结构上的相似性、性质上的相似性、功能上的相似性或外观上的相似性。如蛋白质合成可比做一项建筑工程。工程建造时需要图纸、原料、运输工具、建筑工人,等等,蛋白质合成也需要图纸(mRNA模板)、原料(氨基酸)、运输工具(tRNA)、建筑工人(核蛋白体的大小亚基)。建筑工程建造后还需要内外装饰才能使用,蛋白质合成后也需要化学修饰才具有生物功能。通过蛋白质合成与建筑工程这些相似性的比喻,使学生对蛋白质合成这种抽象的理论,有了一个形体的概念,对于tRNA、核蛋白体、氨基酸、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
  (二)比喻熟悉性原则。比喻熟悉性原则指比喻时,要用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来说明学生难懂的问题,即用已知喻未知、用熟悉喻陌生。
  (三)比喻简单性原则。比喻简单性原则即用简单的事物阐述复杂的事情,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在对生物难点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用简单的比喻。如所用比喻本身较复杂,用复杂喻复杂,则会使问题更复杂,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有些高中生年龄小、理解力差,教师适时地运用简单的比喻可使学生恍然大悟,问题迎刃而解。如:在讲授DNA双螺旋结构时,学生很难想象双螺旋的结构特征。教师可把它比作商场中的旋转楼梯,由戊糖和磷酸构成的两条多核苷酸主链相当于楼梯的扶手,而伸向分子内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相当于楼梯的脚踏台阶。这一简单的比喻使教师无需再做太多的解释,学生就能明白这一问题。
  (四)比喻趣味性原则。比喻趣味性原则是指比喻带有一定的趣味性。遵循这一原则不仅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如在介绍蛋白质互补作用时,我先论述蛋白质互补作用的概念,然后说:如100g大米的营养价值为1,100g大豆的营养价值也为1,先后摄入100g大豆和100g大米,则进入体内的营养价值为:1+1=2;如将100g大豆和100g大米先混合,再摄入这200g混合食品,则进入体内的营养价值不再是2,而是1+1>2。学生听到这一有趣的比喻,会心地笑了。用1+1>2这一反常识的教学不等式来说明蛋白质互补作用的概念,使学生在笑声中轻易地领会了蛋白质互补作用的真正含义。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遵循比喻原则选择恰当的比喻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化解高中生物难点简单而有效的措施。
  三、“比喻”在生物教学中的常见类型
  (一)实物比喻。如拿鞋底比喻草履虫;拿扇子或核桃仁比喻大脑皮层;拿一个顶端凹陷的气球,放上个红毛线团这就是肾单位。一段网线,这不就是一根神经吗?网线中的铜丝就是神经纤维,网线中传导的电流,不就是神经中传导的神经冲动吗?其实只要你留意用心,你周围可做比喻的东西随处可见。
  (二)身体比喻。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身体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工具,方便快捷。例如:在讲到氨基酸的通式时,我们可以把一个氨基酸比作一个人,人的腿就是氨基酸上的氢,两个胳膊就是氨基和羧基,人的头就代表R基。许多人的手相互拉起来就相当于把许多氨基酸连接起来一样,就会形成肽链。
  (三)事例比喻。用常见易懂的事例比喻生物学上抽象的生理现象、原理,学生易于理解。后面论述中所举之例皆是如此,其好处自是显而易见,不必细说。
  (四)诗词比喻。古代很多诗词,能体现生物现象,讲课时适当地运用,不仅能说明问题,而且能增加生物学科的艺术韵味,使学生能够受到美育的熏陶。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温度对开花的影响。类似的比喻举不胜举,如此的教学就像欣赏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四、比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比喻”能使知识化平淡为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科科目中很多知识点枯燥无味,并且我们往往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讲解。因此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学生会越来越吃力,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为了增加同学们的兴趣,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使平淡的知识生动起来,我注重用比喻方法教学。例如,在教学细胞这节内容时这样说:如果我们把一个细胞想象为一个“工厂”的话,那么细胞壁便是工厂的围墙;细胞膜则是墙内流动巡逻的警卫,监控着厂内外人员及物资的出入;各种细胞器就好像厂内设置的一个个大设备、功能不同的车间一样,各有其不同的生产任务(如线粒体可称为“动力车间”、叶绿体可称为“加工车间”、核糖体可称为“组装车间”等);细胞核则相当于工厂的首脑机关(行政管理机构),具有指导、调控全厂各项生产活动的职能。[1]
  (二)恰当的比喻可以将知识化难为易,浅显易懂,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从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讲到减数分裂的同源染色体时,很多同学理解得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讲到染色体组的概念时,有的同学更是一脸茫然,而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必须理解清楚。这个时候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做一个比喻?我伸出一只手的5个手指告诉同学们:假如这是一个二倍体生物的卵细胞中的5条染色体,这5条染色体大小形状各不一样,携带着本物种全部的遗传信息,它就构成一个染色体组,在这一个染色体组里绝没有同源染色体。再伸出另一只手的5个手指,说如果这是精细胞中的5条染色体,它就是另一个染色体组。通过受精作用,精卵结合就是两个细胞中的染色体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的两个手的手指结合在了一起,就变成了两个染色体组,就含有了5对同源染色体,这样学生一下就能理解了。[2]
  (三)“比喻”能使知识化抽象为具体。
  随着生物教学向微观方面发展,很多结构和生理现象都是学生肉眼难以看到的,尽管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很多结构、现象能真实地再现出来,但很多时候学生仍然不明白。关于尿的形成过程中肾动脉和肾静脉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学生很不理解。于是我打一比喻:把流往肾脏的血液比作“垃圾运输车”,把肾脏比作“垃圾处理场”,肾动脉和肾静脉比作“去、离垃圾场的路”。学生刚才还“疑无路”,现在无不“柳暗花明”,并且还主动联想比喻:人体的小肠就是人体的“面包房”,为人体提供营养物质;人的肺就是“气站”为人体提供氧气的,这样的方式使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和创造性的激发。恰当的比喻使知识变得多么形象直观。[3]
  (四)“比喻”能使知识化冗长为简洁,可以提效。
  比如,在小结“中心法则”时,可以这样描述:倘若把细胞核看成“皇宫”的话,那么细胞核内的DNA便是“皇上”,基因中的遗传信息则是皇上的“圣旨”,转录过程可视为“圣旨”的移交过程(接传圣旨的“信使大臣”便是mRNA);翻译过程正如传达和执行圣旨的过程一样,由信使大臣——mRNA及下署机构——核糖体完成。[4]
  在教学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比喻就能使多少话也说不明白的问题,寥寥数语便明白了。不过如此不起眼的比喻,却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行动持久而深刻的研究,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更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当然,比喻、比方等不能滥用,它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善于利用,既要防止牵强附会,又要避免以偏概全或喧宾夺主。千万注意勿要为比喻而比喻。比喻只不过是一种教学方法。比喻的好处有很多,但如果运用不恰当,不仅不能服务于教学,反而会成为教学的绊脚石,这也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地方。其实,除了比喻手法,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方法值得一用,如对比法、数字法、拟人法,等等。无论什么方法,关键是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多加尝试,使生物教学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樊建礼.妙“喻”回春—“比喻”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1999.09.
  [2]肖雪华.浅谈比喻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时代·综合版,2007,12(12).
  [3]王传玲,贾勇.例谈比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7,(11).
  [4]肖国琴.比喻在生物教学中的妙用[J].中学生物教学,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