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新课改中的初中数学教学

2011-12-29 00:00:00陈葵英
考试周刊 2011年49期


  在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今天,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大部分初中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地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迟滞,跟不上教学的思路;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别人,怕被人认为“笨”,日积月累,这类学生学习数学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耐心细致地疏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习困难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学习上的反复,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
  学困生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这一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应克服“用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倾向,树立起“要教就要使学生掌握”的观点,纠正过去“只要我认真教了,学不学是学生的责任”的观点,要多从自己教学方面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
  二、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要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提供有利条件。单靠有信心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能学好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甚至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数学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较低,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进行正常的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
  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起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以所学内容的解题方法为教学起点。例如:在“分式方程”教学中,先由4/x=1的解法,引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再由2/x-3-4/x=1的过程归纳解题步骤和基本思想。
  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量一量,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
  以学生已学过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通过“全等形”进行类比引入教学。
  2.多归纳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给予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去分母法和换元法。对于换元法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平方型和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较于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E”。只有不断总结,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3.勤练习
  由于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在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中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4.快反馈
  学习困难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及时反馈,可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