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心理弹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影响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主要有个人能力与人格特质、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应通过多方面的培养来提升心理弹性,更好地克服逆境与挫折,追求积极的自我实现。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弹性 影响因素 培养策略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西方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特别是近年来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研究较为重视。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是向成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又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挫折或逆境,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大学生在经历应激事件后都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大学生能逐渐恢复并适应良好,这种应对压力、逆境并且能够使个体恢复心理健康的能力便是心理弹性。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大学生提升心理弹性,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挫折,增强应激恢复能力。
一、心理弹性概念的界定
对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Rutter对母爱剥夺进行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课题。国内学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心理承受力”、“复原力”、和“抗逆力”等[1]。目前在对心理弹性的概念界定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综合各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大体有三种倾向[2]。
第一,一些研究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身上所具有的某些特质或能力,使个人处于危机或压力情境时,能提出健康的应对策略。如Germezy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恢复和保持适应性行为的一种能力。”
第二,一些研究者将心理弹性视为一种结果,即经历了大的创伤之后仍然有积极的适应性的结果。如Rutter将心理弹性描述为处于高危环境中的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虽然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是取得了骄人成绩。
第三,把心理弹性视为一种系统的、动态的适应过程,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例如Luthar等人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重大的灾祸或者是生活压力之下成功适应的过程,将心理弹性既看作是一种功能,又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包含各种危险因素与保护性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综合各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所强调的重点,本研究采用美国心理学会对心理弹性的定义,即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从心理弹性的概念来看,构成心理弹性必须具备两个要素:面临逆境和适应良好。心理弹性本质上是个体在困难情境下的人的潜能的正常发挥,每个都拥有这种潜能并且能够运用这种潜能战胜困难与挫折,拥有心理弹性是一种良好社会适应的表现[3]。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在组成人格的因素中,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做出相同反映的心理结构。它是个人持久的特征,能对观察到的个人行为的规律性和一致性起阐释作用的特征,包括自尊、自我效能感、内外向、幽默感等。研究表明,心理弹性与人格显著相关。Friborg等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外向性、情绪稳定性与心理弹性显著相关。Campbell-Sills等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弹性和神经质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外向性有显著的正相关[4]。这说明人格特质是心理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环境、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亲密的关系、家庭内部的和谐、非责备的态度、物质支持等因素。研究表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要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弹性高于独生子女[5]。Sackera等进行的追踪研究发现家庭资源能够促进弱势青年的心理弹性[4]。由此可见,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弹性的重要因素。家庭条件优越或独生子女大学生较少遇到挫折,在面临逆境时经常选择逃避,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压力应对策略;反之,生活在环境艰苦、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不仅具有坚韧的个性,在面临压力时具有挑战精神,能看到事物的积极面,而且在经历创伤后迅速恢复,变得更加坚强。
(三)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的总和,本质上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指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知。对社会支持持否定态度的人会抵制来自环境的支持,因而实际上获得的社会支持更少。因此,个体不是被动的社会支持接纳者,而是主动的社会支持过程的参与者。可见,社会支持是一个包括数量、质量和主观感知的多维因素,是影响个体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策略
(一)关注积极心理的培养,促进积极心理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多数人远离家人在异地求学,面临全新的环境和情境,面对就业择业、交友恋爱等一系列的重大的人生课题,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差。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心理弹性的大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包括自尊、自我效能感、适应性、乐观、自我动机等,而神经质、冲动性人格特质则阻碍心理弹性的发展。也有研究96c0b0c2d9e5fe2527e0e8b0c74f1320发现,高心理弹性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利用自身坚韧、自强、乐观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减少压力的不良影响,从而保持心理健康[6]。因此,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效能感、适应性、乐观信念、积极归因等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提高。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源,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关键作用。父母关系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热心支持型的父母等都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相对,家庭关系不和睦、亲子关系不良对于大学生心理弹性而言是危险性因素。研究发现,热情及时的照料、精心的抚育和温暖支持的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7]。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对于预测个体的心理弹性有重要作用。因此,营造高凝聚力和高支持度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学会有效处理各种挫折和压力事件,提高应对不利情境的心理弹性。
(三)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减少环境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健全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关注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构建大学生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密的同伴友谊、导师式的指导、良好的教师榜样,这些来自于不同方面的社会支持体系的积极支持都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改善。父母、教师、朋友等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会支持源。因此,父母应该为孩子树立正确应对不利事件的行为榜样,为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提供鼓励与支持,教师可以在学习与生活中给予大学生及时和必要的指导,让他们学会正确地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问题,提高面对不利情境的适应性,提升心理弹性。
参考文献:
[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2]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J].健康心理杂志,2002,10,(4):314-318.
[3]曹瑞,卢国华.心理弹性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3):60-63.
[4]王燕秋,张佳佳,任景敏等.论著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7):684-687.
[5]雷万胜,陈栩,陈锦添.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155-157.
[6]赵晶,罗峥,王雪.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9):1078-1080.
[7]代辉.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