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创设适当的数学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认识到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注重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提高问题情境的利用率。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境 重要性 有效性 利用率
创设适当的数学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有效利用情境教学,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依据教材中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具备的知识结构,侧重于在情境中问题的提出。问题情境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创设情境,随着学生置身或投入情境中时,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另一种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看情境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然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创设数学情境是教学模式的基础环节,教师必须对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的情境。那么,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教学效果呢?
一、认识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创新,勇于质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二、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活动的愿望。”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问题情境创设的真实性。
“真实的问题”是指必须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首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设性的思考。其次,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最后,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如在教学一次函数时,讲如何在给定资金下获得最大的利润,这样学生会觉得很有趣。此外,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要根据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作出适当的选择。初中生一般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因此,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或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
首先,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其次,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组合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班级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最后,热情地参与学习探究。教师的参与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教师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交流中共同学习。
3.学生参与的全面性。
首先,教学要面向全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课改的灵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次,在教学中要关爱学生,重视情感,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重视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4.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练习要经过精心设计。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设计练习时,形式要多样,注意学生的覆盖面,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课堂时间使用的有效性。
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到位”。所谓“三讲”就是:核心内容必须讲;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必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必讲。“三不讲”是指: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了不会的不讲。“三到位”是指讲练到位、点评到位和纠错到位。
6.合理利用多媒体,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传统教学技术不具备的优点,特别适用于有几何图形、函数图像等知识的教学。在常规教学中,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概念的理解和图形、动画的演示和视频的播放,用常规的教学手段难以完成的。而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三、提高问题情境的利用率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由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等步骤组成,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并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
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协调统一。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并有意识地让它们产生“撞击”和“交流”。这样,同学们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对某一例题的推演,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对知识的领会加深,能力也得到发展。
“情境创设”应该遵循现实性、趣味性与数学知识的一致的原则。充分认识教科书作为我们情境创设的第一来源,在教学中将该情境的教学价值尽量充分地体现出来,不轻易舍弃教科书中的教学情境。但又不能拘泥于教科书,只要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确实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更符合学生实际,就应该大胆地采用,唯如此才能让数学教学鲜活精彩。所以说,在日常的教学中,要经常创设数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样学生的数学成绩才会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