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权主义浅析

2011-12-29 00:00:00李晓恩
考试周刊 2011年50期


  摘 要: 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后现代女权主义是其发展的最新阶段。后现代女权主义是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出现的女权主义流派,是在西方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一股哲学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权主义交融与互动的产物。研究当代女权主义,尤其是后现代女权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对于研究女权主义思潮,进而借鉴经验,促进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后现代女权主义 颠覆性 解构性
  
  一、女权主义的三次思潮
  “Feminism”(女权主义)一词,根据美国女权主义研究者南希·科特的研究,是在二十世纪初进入英语语汇的。克莱尔·摩塞斯提出:“美国开始使用‘女权主义’这一词汇是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思想百科全书》的定义,女权主义是关于一种复杂现象的一般性的一个语词,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追求的是妇女的平等,并力图消除妨碍妇女作为个人获得解放和发展的一切障碍。
  从思想体系上看,女权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发轫和发展大约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它与反封建运动相结合,与社会自由解放的革命运动一起,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部分。早期的女权主义在理论层面上的差异性研究中,主要是围绕着自然性别(sex)来展开的,其基调为:性别是给予的或强加给女性的。这一观点对于女权主义理论的研究和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英国的哈丽特·密尔和美国的查洛特·吉尔曼是这一时期女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密尔首先注意到,性别的不平等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造成的。吉尔曼在其代表作《黄色壁纸》和《妇女与经济》中指出,已婚妇女不以参与社会生产的经济价值或作为母亲和妻子的人的价值来维系自身,乃是造成其被动性和在家庭与社会中价值缺失的根源。她的观点对后来的女权主义者特别是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者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二代女权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美国,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的美国,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战运动声势浩大,对女权运动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63年,美国学者贝蒂·佛里丹《女性奥秘》一书的出版,在思想上引发了第二代女权主义,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差别,争取女性在文化、历史和习俗上的更多自由。
  社会性别或性属(gender)概念的提出,是第二代女权主义在理论上的突出贡献。借助性属这一概念可以看到被社会不平等给予性别的印记,可以看到性别之间的主次划分和优越从属的区别,而对性属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诠释则形成了不同派别女权主义理论的创建。从理论研究角度看,第一代女权主义主要表现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第二代女权主义的一个鲜明特征则是它的多样性。就思想取向而言,第二代女权主义可以分为三大主要派别: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第三代女权主义发展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注重对作为人的女性权力和发展的普遍性的考察,超越男女性属(gender)差别,注重关于女性的更加重大的紧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对出现的各种女权主义理论作一个综合的考察,基调是消灭不平等的男性中心主义和对女性性别歧视主义造成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学术发展成为有着众多流派分支的理论体系,其主要流派包括:自由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生态环境保护女权主义、走向多元合金文化的女权主义和走向性属融容的女权主义。
  二、后现代女权主义的发轫
  从女权主义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二十世纪形成了女权主义发展的三次相对应的理论波峰,而女权主义理论研究在长达百年的时间内集中于三大主要派别的论争,即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主义女权主义。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近年来后现代女权主义流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
  虽然现代女权主义的发展在西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其自身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颇,以及美国社会形势的变化,使得女权主义在其发展中也受到了一些挫折。女权主义理论上的诸多缺陷(特别是二元对立,即把男女对立起来的倾向)和实践上的消极后果(如单亲家庭、未婚母亲和离婚率的上升)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女权主义的各项主张并产生怀疑甚至抵制。而随着美国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保守主义倾向的回潮,女权主义运动出现了低潮。新一代女权主义者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女权主义要向何处发展,而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便是对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女权主义思潮蓬勃发展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但在当时,女权主义并没有与后现代主义产生直接关联,因为女权主义主要是实践和政治层面的,它关注的是妇女的地位、作用及其解放的现实途径;而后现代主义主要是理论和学术层面的,它关注的是意义和话语,不直接涉及政治。在第三代女权主义发展过程中,也就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两者才开始交融和互动。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福柯的理论是后现代女权主义重要的思想渊源。福柯是一位怀疑主义哲学家,他主张检验知识变化的实践,而不是用标准的认识论方法去证明独一无二的理性或科学。他对现存一切秩序体制的确定性的稳固性提出了质疑,而后现代主义基本的理论特征便是“怀疑”、“否定”、反基础主义、反二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的矛头所指不仅是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特别是对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的本质及认识进行全面的审视,以消解和解构以往被奉为圭臬的理性、知识和真理。这种颠覆性的旨归迎合了八十年代初期正在寻求新出路的女权主义者的需要。福柯、德里达和拉康等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的著作受到后现代女权主义者高度重视和大量引证——女权主义理论与后现代主义观点的融合形成了新一代的女权主义即后现代女权主义。
  三、后现代女权主义的颠覆性与解构性
  后现代女权主义是女权主义的一个崭新的理论流派,它颇具颠覆性,不仅要颠覆男权主义秩序,而且要颠覆女权主义三大流派据以存在的基础;它否定、质疑先前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既定的概念和分类。后现代女权主义的特点使得它区别于先前其他的女权主义流派,也不能算是与上述三大流派并列的第四大流派,有的理论家把它视为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后现代女权主义的颠覆性与解构性使其鲜明区别于传统女权主义。
  第一,它否认所有的关于妇女问题的本质主义的宏大理论。在福科看来,西方关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宏大理论都是被构造出来的,都是本质主义的,都能被摧毁。据此,后现代女权主义认为,传统女权主义对性别、种族和阶级的概括,都属于这种宏大理论;甚至“妇女”、“身体”和“父权”这样的概念也都应该被解构,因为根本就不存着普遍的、统一的“妇女”这类语词。后现代女权主义不同于激进女权主义,它从根本上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反对把男性和女性完全对立起来,因为二元主义进一步强化了对妇女的不公,也为构造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妇女之间的相互关系制造了巨大的障碍。后现代女权主义主张多样性和差异性,它提出另一种思维模式,即整合的思维模式。
  第二,它力图建构一套女性话语,即权力理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认为,权力就是权威,是统治和剥削所有个人的权力;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则认为,权力就是统治阶级统治被统治阶级的权力。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断言:在文本之外一切均不存在,话语和文本就是一切,主体已经死去;福科则认为话语即权力,权力即话语,两者是一回事。据此,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把权力定义为分散的、弥漫的,而不是集中于某个机构或某个群体。它既反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权力主张,又反对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权力主张,提出在妇女运动内部实行一个模式转换,即从只关注事物到更关注话语,必须建构一套女性的话语权力理论。
  总之,后现代女权主义反对性别的两分,而且反对性别概念本身,反对生理决定论和本质主义,反对那种以为性别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思想,对占统治地位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对以男性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排斥女性的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批判,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传统进行了解构。后现代女权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女权主义的一种反动,但是这种反动不仅仅是否定和摧毁,同时也是建设和创造。
  西方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妇女的影响正日益波及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后现代女权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充分反映了这一进程,这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启迪。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是女权主义的,因为男女平等是我们的国策。在这个意义上,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女人都是女权主义者,而且绝大多数中国男人也都是女权主义者。但由于中国有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历史,女权主义与中国传统价值存在抵触乃至冲突,要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可谓任重而道远。中国女权主义运动,既要批判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借鉴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的有益经验,结合当代中国实际,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实现男女之间的真正平等以至和谐。
  
  参考文献:
  [1]戴维·米勒主编.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G].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2]克莱尔·摩塞斯.全球女权主义是可能的吗?[N].中国妇女报,2003.
  [3]李银河.后现代女权主义思潮[J].哲学研究,1996,(5).
  [4]索菲亚·孚卡.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詹妮特·克莱妮.女权主义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7]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